做人難,難做人。很多時候,不僅要給別人留有余地,還要給自己鋪個臺階。如果不具備壹點“心機”,做人就會陷入死胡同,既沒有退路,也沒有出路,只能阻在死路上,哀嘆絕路。
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
俗話說“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劉禹錫的壹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道出了多少興衰榮辱,朝代更替。人在鼎盛之時就好比沸騰的開水,如果不迅速降溫,沒過多久便會蒸發得無影無蹤。懂得“釜底抽薪而止沸”之人,才能避開即將到來的殺身之禍,才是真正人傑中的人傑。
清末名相曾國藩,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而達到事業頂峰之時,深知權高震主、盛極必衰的道理,因而迅速果斷地采取示弱之舉,避免了壹場即將到來的權力之爭,甚至有可能招來的殺身之禍,實為明智之舉,這等“心機”和遠見,值得後人研究和效仿。
攻克天京,這是曾國藩率湘軍出戰以來的最大勝利,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兩人的聲望如日中天,達到了極盛。清政府便對這些“櫛風沐雨,艱苦備嘗”的功臣們進行了賞賜。曾國藩被賞加太子太保銜,賜封壹等侯爵,世襲罔替,並賞戴雙眼花翎;曾國荃被賞加太子少保銜,賜封壹等伯爵,並賞戴雙眼花翎。對於如此隆重的封賞,曾國藩十分感激:“我朝酬庸之典,以此次最隆,愧悚戰兢,何以報稱。”
然而這壹切,僅僅是加給曾國藩兄弟二人表面上的榮耀。暗地裏,曾國藩兄弟二人所面臨的是無數洶湧的“漩渦”,這些漩渦的產生的能量足以將其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天京被攻克以後,曾國藩已非昔日京城中手無壹兵壹卒的兵部侍郎,他的門生故吏已遍及於東南各地,上至巡撫,下至提督。同時,曾國荃手裏亦掌握著“精悍”的5萬湘軍,這無疑給清政府的統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天京陷落後,清政府最大的憂患,已不再是太平天國的余部,而是兵權愈來愈大的兩江總督曾國藩,和以湘軍為中心的漢族地主階級的政治、軍事力量。這就要求清政府必須從中央與地方、集權與分權這壹總體戰略出發,而這壹特殊的政治需求決定了曾國藩在成功之後逃脫不了被奪權的命運。
在天京陷落以後,清政府即已開始著手限制曾國藩勢力的膨脹。清政府利用湘軍內部固有的矛盾,迅速提拔和扶植曾國藩手下的將領,他們的地位迅速提高,以至於與曾國藩地位不相上下。當左宗棠的左系湘軍與沈葆楨結成同盟,並脫離曾國藩,向其發起挑戰時,清政府則大加利用,暗中支持左、沈與曾國藩分庭抗禮,從內部瓦解曾國藩的勢力。而對於曾國荃則竭力進行壓制,不讓其有擡頭的機會,雖已升任浙江巡撫,卻以尚未赴任為借口,不允許其單折奏事。
面對大有“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之勢的曾國藩,如何擺脫眼前的困境,確實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其實,在天京陷落前的壹段時期裏,曾國藩就已經對大功告成後如何收場的問題進行了思考。當天京陷落以後,面對朝廷的猜忌和隨之而來的種種為難之舉,曾國藩早已洞若觀火,並有了思想準備。要想善其末路,必須自剪羽翼。
曾國藩時常提醒自己要註意“富貴常蹈危”這壹殘酷的 歷史 教訓,他十分清楚“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封建統治術,因此只有推美讓功,才能持盈保泰。當曾國藩從安慶趕至江寧的時候,“壹攬子”的解決方案已完全成熟。
曾國藩到達南京以後,七月初四“定議裁撤湘勇”,在七月初七的奏折中,向清廷表示,“臣統軍太多,即擬裁撤三四萬人,以節靡費。”
在裁撤湘軍的同時,也奏請曾國荃因病開缺,回籍調養。曾國荃攻陷天京的所作所為,壹時間成為眾矢之的。同時,清政府對他也最為擔心,惟恐他登高壹呼,從者雲集,所以既想讓他早離軍營而又不讓其赴浙江巡撫任。無奈,曾國藩只好以其病情嚴重,開浙江巡撫缺,回鄉調理,很快清政府便批準了曾國藩所奏,並賞給曾國荃人參六兩,以示慰藉。而曾國荃對此卻大惑不解,但曾國藩卻深知其中利害關系,極力勸說。
隨後,曾國荃返回家鄉,怨氣難消,以致大病壹場。從此,辭謝壹切所任,直至同治五年春,清政府命其任湖北巡撫,他才前往上任。曾氏以退為進、以退護官的為官之謀,令後人不由不為之嘆服。裁撤湘軍,是曾國藩謀事在先,“盛時常作衰時想”的壹個典型事件。
曾國藩壹貫主張“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富貴人家,不可不牢記此二語也”。
人的職位越高、功名越大,越容易頤指氣使、得意忘形,而此時遭來的怨憤和嫉諱也越多。曾國藩之所以受到壹個多世紀以來許多偉人、名人的崇拜,成為封建時代最後壹尊精神偶像,與他善收晚場有很大關系。
曾國藩曾寬慰、告誡弟弟說:我們現在處於極好之時,家事有我壹個人擔當,妳們就壹心壹意做個光明磊落、鬼服神欽的人。待到名聲既出,信義既出,即使隨便答言,也會無事不成。所以不必貪財,不必占便宜。
可見,曾國藩是把名譽和貪婪相聯系的,貪婪的人,惡名加身;大度的人,清譽在外。壹旦名聲遠揚,就可以不拘小節了。曾國藩的見識可謂高拔,甚至可以說有點狡猾,他把好名聲看成人的立身之本,本應正,源要清,不可本末倒置。
曾國藩對家族的名望和聲譽十分看重,為了保持這個家庭的名望和聲譽,他可以說是做到了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常言道,樹大招風。由於家大業大勢大,兄弟幾人都在朝廷做大官,於是乎外面就有不少關於他們兄弟的傳聞。
曾國藩就不止壹次地聽說過對他們兄弟惡行的指責,他聽了以後,不想秘而不宣,而是壹壹轉告各位兄弟;或者直接責備,或者委婉相勸,希望他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正是由於曾國藩的深謀遠慮和殫精竭慮,才保住了曾氏家族獲得的巨大榮譽和政治資產。在曾國藩攻克天京後,其個人聲望和軍事實力都達到頂峰,他的不少部下都暗示曾國藩舉兵起事,以恢復漢族江山,對此曾國藩婉言謝絕,並以壹幅“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對聯來表明心跡。
曾國藩壹生深諳為官處世之道,尤其是在達到頂峰之後深知樹大招風的道理,自剪羽翼助其渡過“生死玄關”,在封建末期落得了“聖相”的美譽,歷來被後人所稱道。
凡事留有余地,退壹步絕無壞處
大千世界,最難測的便是人心,某些人貌視正人君子,平時總是嬉皮笑臉,但下起手來比誰都狠,比誰都黑。對於這種背後捅刀子的小人,下策為躲,三十六計“躲”為上計;中策為制,假手他人,將其制服;上策為除,陰謀陽謀,除去為上謀。
《三十六計》最後壹計是“走為上”,原計曰:“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今譯為,全軍退卻,避開敵人,以退為進,待機破敵,這不違背正常的用兵法則。
走,表面看來是退,實際是最高的戰法,它具有切實的實用性,令人有“與其賣弄小聰明,倒不如退為佳”的感覺。
走的計策,在做人做事上,則有“隨退隨進”壹說。隨退隨進,不是懦弱的象征,而是有“心機”的表現。蘇東坡《與程秀才書》中講到:“我將自己整個人都交付給了老天爺,聽其運轉,順流而行,遇到低窪就停止,這樣不管是行,還是止,都沒有什麽不好的了。”蘇東坡主張,人應當順天意,進退不強求。這就像大自然有陰晴,月亮有圓缺,季節有冬夏,天氣有冷暖。萬事如意只是人們的美好願望,人生難得壹帆風順。
莊子曾講,窮通皆樂;蘇軾則言,進退自如。無論是莊子的窮通,還是東坡的進退,同指壹種做事的策略。窮通是指人實際的境況遭遇,進退是指人主觀的態度和行動。莊子認為,凡事順應自然,不去強求,才能過著自由安樂的生活。蘇軾認為,人只有安於時代的潮流,應用自然法則,才能進退自如,窮通皆樂。如此看來,進退即是做人的大道理、大智慧。
我們常說:“做人不要做絕,說話不要說盡。”廉頗曾頑固不化,蔑視藺相如,到最後,不得不肉袒負荊,登門向藺相如謝罪。鄭莊公說話太盡,無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見母。故俗言道:“凡事留壹線,日後好見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極端。特別在權衡進退得失的時候,務必註意適可而止,盡量做到見好便收。
春光雖好,但總有盡時。人生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高潮和低潮。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就像搓牌壹樣,壹個人不能總是得手,壹副好牌之後往往就是壞牌的開始。所以,見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贏家。做人的真諦就在於此,與人相交,不論是同性知己還是異性朋友,都要有適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勢盡人疏、利盡人散的結局,同時友誼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見出真情。越是形影不離的朋友越容易反目為仇。因此,古人告誡說:“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即使是恩愛夫妻,天長日久的耳鬢廝磨,也會有愛老情衰的壹天。北宋詞人秦少遊所謂“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不止是勞燕兩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應為做人交友的處世之道。
好處不要自己占絕
壹個人做事千萬別做絕,好處全部得盡,這樣的話妳得勢時雖然做到了初壹,但等妳失勢時人家就會做到十五,到頭來自己說不定就會落得個悲慘的下場,所以有好處時壹定要分人壹杯羹,這叫“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清朝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壹生縱橫官場與商場,黑白兩道,上下通吃,做人真正地做到了“人精”的地步,他做人壹個很重要的原則便是“利益均沾,資源***享”。這才成就了他壹段“不朽”的傳奇。
胡雪巖做生意,永遠會把人緣放在第壹位,“人緣”,對內指員工對企業忠心耿耿,壹心不二;對外指同行的相互扶持、相互體貼。
胡雪巖對於金錢的看法有他獨到見解,其中,很重要的壹點便是與他人分壹杯羹,好處***享。
有壹次,胡雪巖打聽到壹個消息說外面運進了壹批先進、精良的軍火。消息馬上得到進壹步的確定,胡雪巖知道這又是壹筆好生意,做成壹定大有賺頭。他立即找外商聯系,憑借他老道的經驗,高明的手腕,以及他在軍火界的信譽和聲望,胡雪巖很快就把這批軍火生意搞定。
正當春風得意之時,他聽商界的朋友說,有人在指責他做生意不仁道。原來外商已準備把這批軍火以低於胡雪巖出的價格,賣給軍火界的另壹位同行,只是在那位同行還沒有付款取貨時,就又被胡雪巖以較高的價格買走了,使那位同行喪失了賺錢的好機會。
胡雪巖聽說這事後,對自己的貿然行事感到慚愧。他隨即找來那位同行,商量如何處理這事。那位同行知道胡雪巖在軍火界的影響,怕胡雪巖在以後的生意中與自己為難,所以就不好開列條件,只好推說這筆生意既然讓胡老板做成了就算了,只希望以後留碗飯給他們吃。
事情似乎就可以這麽輕易地解決了,但胡雪巖卻不然,他主動要求那位同行把這批軍火“賣”給他,同樣以外商的價格,這樣那位同行就吃個差價,而不需出錢,更不用擔風險。事情壹談妥,胡雪巖馬上把差價補貼給了那位同行。那位同行甚為佩服胡雪巖的商業道德。
如此協商壹舉三得,胡雪巖照樣做成了這筆好買賣;沒有得罪那位同行;博得了那位同行衷心的好感,在同行中聲譽更加高了。這種通達的手腕和高超的做人“心機”日益鞏固著他在商界的地位,成為了他在商界縱橫馳騁的法寶。
不趁人之危搶人飯碗是胡雪巖圓融的處事方式的具體體現。他壹直恪守這壹準則,使得他在商界中獲得了極好的名聲。
胡雪巖在外經商多時,盡管自己不願意做官,但和場面上人物來往身上沒有功名,顯得身份低微,才買了個頂戴,後來王有齡身兼三大職務,顧不了杭州城裏的海運局,正好胡雪巖捐官成功,王有齡就說要委任胡雪巖為海運局委員,等於王有齡在海運局的代理人。
對此,胡雪巖以為不可。他的道理也很簡單,但壹般人就是辦不到,其中關鍵,在於胡雪巖會退壹步為別人著想。胡雪巖直告王有齡,海運局裏有個周委員,資格老、輩分早,如果王有齡卸任,應由周委員替代才是,如果貿然讓胡雪巖坐上這個位子,等於搶了周委員應得的好處。反正周委員已經被他收服,如果由周某代理當家,凡事還是會與胡雪巖商量,等於還是胡雪巖幕後代理。既然如此,就應該把代理職位賞給周委員。
這樣壹來,胡雪巖避免了將周委員的好處搶去,也避免為自己將來樹立壹個潛在的敵人。所以說,他的“舍”實在是極有眼光、有遠見的。
利用同樣的觀念,胡雪巖還曾幫助了王有齡壹次。王有齡官場得意,身兼湖州府知府、烏程縣知縣、海運局坐辦三職,王有齡在四月下旬接到任官派令,身邊左右人等無不勸他,速速趕在五月壹日接任視事。之所以有這等建議,理由很簡單:盡早上任,盡早摟到端午節“節敬”。
清代吏制昏暗,紅包回扣、孝敬賄賂乃是公然為之,蔚為風氣。風氣所及,冬天有“炭敬”,夏天有“冰敬”,壹年三節另外還有額外的收入,稱為“節敬”。浙江省本來就是江南膏腴之地,而湖州府更是膏腴中的膏腴,各種孝敬自然不在少數,王有齡四月下旬獲派為湖州知府,左右手下各路聰明才智之士無不勸他趕快上路,趕在五月壹日交接。如此壹來,剛上任就能大摟“節敬”。
王有齡就此詢問胡雪巖的意見,胡雪巖卻說:“銀錢有用完的壹天,朋友交情卻是得罪了就沒得救!”他勸王有齡等到端午節之後,再走馬上任。
胡雪巖之所以這樣建議是有多方面考慮的,王有齡不是湖州第壹任知府,在他之前還有前任,別人在湖州府知府衙門混了那麽久,就指望著端午節敬,王有齡名正言順可以搶在頭裏接事,搶前任的節敬,當然名正言順。可是,這麽壹來,無形中就和前任結下梁子,眼前當然沒事,但保不準什麽日後時候就會發作。要是將來在要命關鍵時刻發作,墻倒眾人推,落井猛石下,那可就劃不來了。
胡雪巖深深明白,好處自己不能占絕,幹什麽事情都不能吃幹抹凈,壹定要為對方著想,有好處時分給對方壹杯羹,這樣才會不結下怨仇,等妳失勢時別人落井下石。胡雪巖精通做人的“心機”,數次避開可能出現的陷阱,不愧是壹代經商奇才,值得有心人為之效仿。
為人寬厚 小事化了
得饒人處且饒人。人與人之間平等相處,***同生活在這個世界,本無大的利害沖突。“不饒人”可以把小事變成大事,這樣會增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對誰都沒有好處。所以做人要學會寬容厚道。
做人有寬容之心是品質高尚的表現,這壹點毋庸置疑。但見到別人做了不好的事,卻要替他掩藏幾分,這似乎就與人們慣用的處世原則相抵觸了。而明人呂坤還認為這樣渾厚地待人,可以使自己胸懷寬闊。有人自然懷疑呂坤可是壹點錯也沒有,這是做人的壹種大智慧,古人曾多次運用。
古代南宋有壹個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園,種有蘿蔔。這天,沈道虔從外面回家,發現有壹個人正在偷他家的蘿蔔,他趕緊回避開,等那人偷夠了走後他才出來。又有壹次,有人拔他屋後的竹筍,沈道虔便讓人去對拔竹筍的人說:“這筍留著,可以長成竹林。妳不用拔它,我會送妳更好的。”他讓人買了大筍去送給那人,那人羞慚地沒有接受。沈道虔就讓人把大筍直接送到了那人家裏。沈道虔家貧,常帶著家中小孩去田裏拾麥穗。偶爾遇上其他拾麥穗的人相互爭搶麥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給爭搶的人,爭搶的人非常慚愧。
曹操的曾祖父曹節素以仁厚著稱鄉裏。壹次,鄰居家的豬跑丟了,而此豬與曹節家裏的豬長得壹樣。鄰居就找到曹家,說那是他家的豬。曹節也不與他爭,就把豬給了鄰居。後來鄰居家的豬找到了,知道搞錯了,就把曹節家的豬送回來了,連連道歉,曹節也只笑笑,並不責怪鄰居。
這兩則故事裏的古人,都為“別人不好處”掩藏了幾分。沈道虔和曹節表面看來,無是無非,甚至顯得窩囊懦弱。但實際上,卻顯出了他們寬大厚道的為人。偷蘿蔔拔筍爭麥穗,是不好的行為,但也是人窮家貧的無奈,何必深責?替他掩藏幾分,反倒能使他自慚改過。鄰居錯認豬,盡管有自私壹面,但失豬對壹般人家也畢竟是大損失,情急之下錯認,也可以理解。古人壹心為他人著想,寧可自己吃虧,正是胸襟寬闊、與人為善的體現。
需要明確的是,呂坤所說的“掩藏別人不好處”,是掩藏“別人”--我們的鄰居、同事、朋友的壹般過錯,特別是針對我們自己所犯的過錯,是“人民內部矛盾”。而決不是包庇犯罪之類的事,這是不能混為壹談的。
對同誌的壹般“不好處”不采取粗魯方法來公開揭穿打擊,而是厚道待人,是要讓其自己慚愧反省,否則,就有可能傷害同誌的自尊心,甚至使事情惡化。這方面是有教訓的。“文革”中,大搞“以階級鬥爭為綱”,對許多同誌的壹般過錯,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是什麽過錯,無限上綱,深揭狠批,結果造成了多少人間悲劇!人與人的關系變得十分緊張,想起來令人痛心。“文革”摧殘了人的美德,至今還留下後遺癥,又糾合著市場經濟 社會 的壹些弊病,使許多人變得冷漠、自私、尖刻不容人,相互間缺少了信任和友善,只剩下利益關系。
沒有根據,就隨便猜疑他人的不好,這不是說明我們缺乏對他人的最基本的信任,缺乏仁愛渾厚與人為善的寬大胸懷嗎?
做人原本是很簡單的事情,互相猜疑、猜忌把原本簡單明了的問題變得復雜,而稍有壹點,寬厚之心就可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又何樂不為?
冤家宜解不宜結
人與人之間,或許會有不***戴天之仇,但是,請記住:敵意是壹點壹點增加的,也可以壹點壹點削弱。中國有句老話:冤仇宜解不宜結。同在壹個屋檐下,低頭不見擡頭見,還是少結冤家方為做人成熟。
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過節兒,有“心機”的人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化解敵意也需要技巧。
“如何化敵為友”,在辦公室的戰場上是壹門高深學問。
同事曾經與妳為壹個職位爭得頭崩額裂,不過,今天妳倆已分別為不同部門的主管,雖然沒有直接接觸,但將來的情況又有誰曉得?所以妳應該為將來鋪好路。
如果妳無緣無故去邀約對方或送禮給他,太突兀,也太自貶身價了,應該伺機而動才好。例如,從人事部探知他的出生日期,在公司發動壹個小型生日會,主動集資送禮物給他……記著,沒有人能抗拒好意的。
要是對方擢升新職,這就是最佳的時機了,寫壹張賀卡,衷心送出妳的祝福吧,如果其他同事替他搞慶祝會,妳無論多忙碌,也要抽空參加,否則就私下請對方吃壹頓午餐吧,恭賀之余,不妨多談大家在工作方面的喜與樂,對過往的不愉快事件絕口不提,拉近雙方距離。
記著,這些親善工作必須提前抓緊機會去做,否則到了妳與他有直接麻煩才行動,就太遲了,也只會予人“市儈”之感。
妳本著默默耕耘、盡忠職守的原則做事,可是公司裏的同事有了變化,舊同事已另謀高就,新同事愈來愈多,竟與他們有格格不入之感。因為妳壹直以來不太註視周遭的人事變化,沒有刻意與他們熟絡所致。
補救的方法不困難,揀壹個特別日子(目的只是師出有名),例如順利完成壹個計劃或妳的生日,做東請同事吃壹頓。這壹頓意義重大,別忘記以下任務:乘機多了解每壹位同事的背景,包括公與私,這對妳有莫大好處,方便日後工作。
憑著熟絡壹點,加入他們的午飯圈,當然不必天天如是,這樣既太突兀,也對妳未必太適合,安排壹個星期兩天就夠了,目的是保持壹定的聯系,同時可獲取公司裏壹定的情報。除了午飯,下班後去 娛樂 壹番也是好主意,遠離了辦公室,所有人都會放輕松,談起話來也隨便得多,更易熟絡。
此外,公事方面,無論多熟稔,還應公事公辦,但自己有空,不妨多向同事伸出援手,主動壹點是必須的!
人是感情的動物,在愉快的氣氛下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不妨多關心別人,體貼別人,增加親切感,做起事來就更好辦。由今天起,努力做個受歡迎的同事吧!成功的妳,將來獲升遷的機會也相繼大增!
笑容是最犀利的武器。當妳托同事把文件做妥,說聲“麻煩妳”,加壹個笑容,他會被妳的友善感染,特別努力;或者同事把做好的計劃書交給妳,別忘記謝謝他和微笑壹下,這不但是禮貌,亦是感謝的表示。任何人都喜歡得到贊美。說壹些別人愛聽的話,只要不是謊話,便不算埋沒良心。切莫對同事大叫大嚷,這不但不禮貌、不友善,還表示妳缺乏信心。
即使妳遇上難解的死結,情緒低落極了,更需要微笑,拋開煩惱,跟同事們談笑,借此把惡劣心情沖淡,使精神集中於工作。
不要自掃門前雪,若同事需要妳的幫忙,不應吝嗇,盡力而為吧,即使不會立刻獲得回報,但妳的投資是不會白費的,起碼他會認為妳是大好人。
如果妳做錯了事,且影響到別人,快道歉!勇於認錯的人並不多,這樣做自然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還有,處處設身處地去感受他人的心態,再給予支持,沒有人會不喜歡妳的。
妳與某同事在某事上持不同意見,又互不相讓,以致言語上有沖突,妳自問是過分坦白累事。而妳最失敗的壹點是,曾列出了過去三個月來,這位同事做過的所有錯事。如今,妳感到後悔不已,希望把壞情況扭轉,並願意向對方道歉,可是,同事似乎仍處於極度失望和苦惱當中,教妳歉咎更深。
其實,最佳和最有效的策略是,向他簡單地道歉:“對不起,我實在有點過分,我保證不會有下壹次。”
要是妳重提舊事,企圖狡辯些什麽,只會惹來另壹次
沖突,同時,顯得妳缺乏誠意,人家日後再也不會相信妳了。記著,妳的目標是將事情軟化下來,與同事化敵為友。所以,最好靜待對方心情好轉或平和些時,正式提出道歉。
所謂冤家路窄,妳的死對頭,或者曾經結怨者,被調派到妳的部門來,且和妳工作關系密切。事實既然擺在眼前,妳必須好好處理之。
要妳忘記怨恨,是不可能之事。但有幾項原則,是有必要遵守的。
首先,無論哪壹次結怨,誰是誰非,也不要介入工作的討論範圍裏,從此只字不提,以免雙方公私不分。要是對方先觸著瘡疤,請平心靜氣,緊盯著他道:“我不會記著過去不愉快之事,尤其是在工作時間內,避免影響自己情緒。”
擺出大公無私之態。或許妳過往與拍檔工作,壹切講默契、講信賴,但對這位新同事,就必須事事講清楚,以免有所誤解,導致不愉快事件,或心病愈重。例如交代壹件任務,必須清楚指出任務的目標、完成日期和報告書的規劃等等,切莫想當然。
總之,妳要抱著冤家宜解不宜結的準則來對待壹切人和事,沒有人會拒誠懇於千裏之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