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出自:《論語·學而》。
原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釋義: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壹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忠:舊註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信:舊註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傳不習: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溫習、實習、演習等。
擴展資料:
文章歷史背景
在本章中,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範疇。忠的特點是壹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後已。如後來儒家所說的那樣,“盡己之謂忠”。“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泛指對壹切人,並非專指君主。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內的所有人,都盡力幫助。
因此,“忠”在先秦是壹般的道德範疇,不止用於君臣關系。至於漢代以後逐漸將“忠”字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聯,又有重要的區別。
“信”的涵義有二,壹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內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系,信特別與言論有關,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這是壹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學而》是《論語》第壹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壹般都是以第壹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壹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壹)),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糧倉)與乘田(管理牲畜)。他雖然生活貧苦,但好學上進善於取法他人,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由於他知識淵博,開始授徒講學,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壹步促進了學術下移,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它從壹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