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傷寒論基礎用方的精華匯總

傷寒論基礎用方的精華匯總

1.小青龍湯組成中含有:麻黃、細辛、半夏、幹姜。

2.大青龍湯組成中含有:麻黃、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黃湯的主治病證是: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白,脈浮緊。

4.桂枝湯的主治病證是:發熱汗出,惡風,鼻鳴幹嘔,舌苔薄白,脈浮緩。

5.桑菊飲的功效是: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6.銀翹散的功效是:清熱解毒,辛涼透表。

7.敗毒散和再造散組成中均含有:人參、甘草。

8.小青龍湯和再造散組成中均含有:麻黃、細辛。

9.熱結旁流,下利清水色純青,腹痛拒按,口幹舌燥,脈滑實,治當選用:大承氣湯。

10.陽明熱結陰傷,便秘,小便數多,趺陽脈浮而澀。治當選用:麻子仁丸。

11.黃龍湯的功效是:攻下熱結,益氣養血。

12濟川煎的功效是:溫潤通便。

13.增液承氣湯的功效是:滋陰增液,通便泄熱。

14.大黃附子湯主治: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熱,手足厥逆,脈弦緊者。

15.濟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長,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舌淡脈虛者。

16.麻子仁丸組成中含有:小承氣湯。

17.黃龍湯組成中含有:大承氣湯。

18.脾陽不足,久痢赤白,臍腹冷痛,四肢不溫,脈沈弦者。治宜選用:溫脾湯。

19.脾約證,見大便燥結難解,小便數多,苔黃少津,脈浮澀。治宜選用:麻子仁丸。

20.寒積便秘,腹痛,脅下偏痛,發熱,四肢厥逆,苔白,脈弦緊者。治宜選用:大黃附子湯。

21.黑逍遙散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黃、甘草。

22.四逆散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實、甘草。

23.納谷不香,腹中雷鳴下利,心下痞硬而滿,幹嘔而煩。治宜選用:甘草瀉心湯。

24.外感初起,身熱頭痛,惡寒無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脈浮弱。治宜選用:人參敗毒散。

25.小柴胡湯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陽。

26.逍遙散主要功用是:調和肝脾氣血。

27.主治病證以痞、嘔、利三癥並見為特點的方劑是:半夏瀉心湯。

28.主治病證中以寒熱往來,伴有口苦而嘔,咽幹目眩等癥為特點的方劑是:小柴胡湯。

29.逍遙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義是:疏肝調達。

30.銀翹散中使用荊芥、豆豉的主要意義是:解表透邪。31.清骨散的功用:瀉火養陰,退熱除蒸。

32.竹葉石膏湯的功用: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33.患者胸脅不舒,頭痛目眩,口燥咽幹,神疲乏力,不思飲食,小腹墜脹,月經錯後,臨經腹痛,脈弦而虛。治宜選用:逍遙散。

34.患者帶下,色黃而稠,小便渾濁,陰腫陰癢,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治宜選用:龍膽瀉肝湯。

35.白頭翁湯最適用於:熱毒血痢。

36.六壹散最適用於:暑濕泄瀉。

37.芍藥湯最適用於:濕熱痢疾。

38.辛涼透表方是:銀翹散。

39.辛寒清氣方是:白虎湯。

40.清熱涼血方是:犀角地黃湯。

41.苦寒直折方是:黃連解毒湯。

42.涼營解毒方是:清營湯。

43.白虎湯主治病證中的主癥是:壯熱煩渴。

44.小柴胡湯主治病證中的主癥是:往來寒熱。

45.青蒿鱉甲湯主治病證中的主癥是:夜熱早涼。

46.瀉白散主治病證中的主癥是:皮膚蒸熱。

47.清營湯主治病證中的主癥是:身熱夜甚。

48.小建中湯可用於:中焦虛寒的虛勞發熱證。

49.吳茱萸湯可用於:肝寒犯胃證。

50.癥見脅脘灼痛,嘔苦吐酸,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選用:左金丸。

51.癥見胃脘冷痛,吞酸嘈雜,嘔吐涎沫,舌質淡嫩,苔薄白滑,脈沈遲。宜選用:吳茱萸湯。

52.中焦虛寒,痰濁內阻證。選用理中湯,宜加:半夏、陳皮。

53.脾胃虛寒,脾虛不攝的多涎證。選用理中湯,宜加:烏藥、益智仁。

54.中焦虛寒,兼外感風寒證。選用理中湯,宜加:桂枝、生姜。

55.脾陽不足,胃寒氣逆證。選用理中湯,宜加:丁香、蔻仁。

56.六壹散適用於:外感暑濕的身熱泄瀉證。

57.葛根芩連湯適用於:陽明協熱下利證。

58.理中湯適用於:脾胃虛寒的腹滿,吐利證。

59.半夏瀉心湯適用於:中虛寒熱互結的痞、嘔、利證。

60.白術芍藥散適用於:脾虛肝強的腹痛泄瀉證。

61.大柴胡湯和四逆散兩方中含有的相同藥味是:枳實、芍藥。

62.半夏瀉心湯與小柴胡湯兩方中含有的相同藥味是:半夏、黃芩。

63.小柴胡湯和半夏瀉心湯均含有:人參、大棗、甘草。

64.四逆散和大柴胡湯均含有:枳實、芍藥、柴胡。

65.逍遙散和龍膽瀉肝湯均含有:當歸、白芍、柴胡。

66.普濟消毒飲和涼膈散均含有:黃芩、黃連、連翹。

67.大柴胡湯和小柴胡湯均含有:柴胡、黃芩、半夏。

68.痛瀉要方中配伍防風的主要意義是:散肝舒脾。

69.防風通聖散中配伍防風的主要意義是:疏風散邪。

70.九味羌活湯中配伍防風的主要意義是:祛風散寒除濕。

71.敗毒散中配伍柴胡的主要意義是:疏風散邪。

72.清胃散中配伍升麻的意義涉及到:升陽散火。

73.當歸補血湯中的君藥是:黃芪。

74.理中湯中的君藥是:幹姜。

75.四君子湯中的君藥是:人參。

76.四逆湯中的君藥是:附子。

77.補中益氣湯中的君藥是:黃芪。

78.治療氣虛發熱的代表方劑是:補中益氣湯。

79.治療血虛發熱的代表方劑是:當歸補血湯。

80.治療氣陰兩虛的代表方劑是:生脈散。

81.在補中益氣湯的配伍中:柴胡使用宜小劑量。

82.在痛瀉要方的加減運用中:柴胡不宜使用。

83.在大補陰丸方的加減運用中:柴胡應禁用。

84.在小柴胡湯的配伍中:柴胡使用宜大劑量。

85.在逍遙散的配伍中:柴胡使用宜中等劑量。

86.麥味地黃丸具有的功用是:滋養肺腎。

87.青蒿鱉甲湯具有的功用是:滋陰透邪。

88.大補陰丸具有的功用是:滋陰降火。

89.杞菊地黃丸具有的功用是:滋養肝腎。

90.玉女煎具有的功用是:清胃滋腎。

91.甘麥大棗湯的功用:和中緩急,養心安神。

92.朱砂安神丸的功用:清熱瀉火,鎮心安神。

93.酸棗仁湯的功用: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94.天王補心丹的功用: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95.歸脾湯的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96.心腎不足,陰虛火旺的怔忡失眠證,治療宜選用:天王補心丹。

97.心火亢旺,陰血不足的悸煩不寐證,治療宜選用:朱砂安神丸。

98.氣血不足,心脾兩虛的健忘失眠證,治療宜選用:歸脾湯。

99.肝血不足的虛煩不得眠證,治療宜選用:酸棗仁湯。

100.臟陰不足,心肝脾失調的臟躁證,治療宜選用:甘麥大棗湯。

經方實例幾則

《傷寒論》言不虛發,句句皆有實踐根據。我們壹定要細致地抓好主證,才能在實踐中發揮作用,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為了說明抓主證用經方的重要意義,試以個人的臨床治例說明如下:

(壹)小承氣湯證

甘肅張某,男,小學教員。自述身體太虛,來求補藥。曾服人參健脾、十全大補等丸藥,病不愈而體虛更甚。自覺頭暈少神,四肢倦怠不欲勞動,不欲飲食,強食則腹中脹痛不支,大便秘結而小便黃赤。切其脈滑而有力,舌苔黃膩。

辨證:此非虛證,乃大實而有羸候也。由於胃家實熱內滯,而使胃氣不順,燥熱上熏,則頭目眩暈;腑氣不利,則腹脹痛不欲食;氣結於裏,壯火食氣,是以四肢無力。夫土氣太過則成敦阜,必以瀉藥平之而方能愈也。

處方:厚樸15克 枳實10克 大黃10克

服藥壹劑,大便瀉三次,周身頓感輕爽,如釋重負,而腹脹頭暈均蠲。

(二)吳茱萸湯證

丁某,男,53歲。主訴胸脅苦滿,胃脘痞脹為甚,飲食減少,食後則胃脹更甚,口中多涎,嘔吐涎沫,而頭昏眩不爽,脈弦緩無力,舌苔水滑。

辨證:此為厥陰寒證。厥陰寒邪則多動水,是以頭目眩暈而吐涎沫也。《傷寒論》378條:“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是矣。

處方:吳茱萸12克 生姜15克 黨參10克 桂枝6克 厚樸12克

服此方獲顯效後,又加減變化***服六劑而安。

(三)芍藥甘草湯證

賈某,男,53歲。癥狀是左腿肚子經常轉筋,發作時聚起壹包,腿疼不能伸直。同時,患側的大腳趾也向足心處抽搐,疼痛難忍。切其脈弦,視其舌紅而少苔。

辨證:陰血不滋,筋脈絀急而腳攣急。

處方:白芍24克 炙甘草12克

連服四劑,而病不發。

(四)黃連阿膠湯證

陳某,女,25歲,未婚。患月經淋漓不止,已有幾個月,面色萎黃,疲乏無力。心煩難寐,偶爾得睡,則又亂夢紜紜,反增疲倦。父母憂之,請為診治。索其前服之方,率為溫補澀血之品。六脈滑數,舌色紅,舌尖尤甚。

辨證:心火上炎,無水以制,故心煩而難寐,因陽亢而不能入陰也。心主血脈,心火盛則血不歸經,而月經淋瀝不止。夫心火上炎,實由腎水之不升。故水火不濟,心腎不交為本證之關鍵。

處方:黃連10克 黃芩6克 白芍10克 阿膠10克 雞子黃2枚

***服五劑,月經方止,夜間得睡,心煩不發,飲食增加,其病得愈,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療效。

趙某,男,49歲。因患肝炎病來京治療。患者口腔幹涸,舌體極硬而卷伸不利,言語受到障礙。其脈沈弦,舌紅絳而苔薄黃。

初診辨為:肺胃陰虛,津液不滋所致,用葉氏益胃湯而無效。

復診:證屬陰虛津少,似無可疑,繼投白虎加人參湯。然服藥數劑,毫無功效可言,使人困惑不解。

三診:詳細問其飲食起居情況,知夜間睡眠不佳,而心煩至甚,且失眠之後則口幹涸更為嚴重。余聆其言,結合心煩失眠與舌紅絳的特點進行了分析,方知此證為心火上炎、腎水不能上濟的病證。不清其火,則徒勞無功,乃改用黃連阿膠湯。服三劑,夜即得睡,而口舌幹涸頓釋。

(五)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

尹某,男,32歲。因受驚恐而患病,癥狀為:頭暈,失眠,睡則囈語頻作,胸脅苦滿,自汗而大便不爽,並時發癲癇。望其人神情呆滯,面色青,舌質紅,苔白而幹,脈沈弦。

辨證:頭暈、胸滿、脈弦,證屬少陽為病;汗出不惡寒、大便不爽,證又兼陽明腑熱之象。此病得於驚恐之余,而時發癲癇,又與肝膽之氣失和有關。《傷寒論》說:“胸滿煩驚……譫語,壹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與此證極為合拍。

處方:柴胡10克 龍骨10克 牡蠣10克 生姜10克 黃芩10克 桂枝6克 半夏10克 生大黃6克 鉛丹4克(布包) 茯苓10克 大棗6枚

服壹劑,囈語不發,胸脅滿去,精神好轉。

復診:又加竹茹10克、陳皮10克。服兩劑而病愈,癲癇隨之亦愈。

此證因余抓住了肝膽胸脅滿和精神方面的主證,選用了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因而取得了療效。

(六)豬苓湯證

崔某,女,35歲。因產後腹瀉,誤認是脾虛,曾服不少補藥,而病不愈。其脈沈而略滑,舌絳、苔薄黃,下利而口渴。

初診:作厥陰下利治之,投白頭翁湯,服後不見效。

復診:自述睡眠不佳,咳嗽而下肢浮腫,尿黃而不利。聆聽之後,思之良久,恍然而悟,此乃豬苓湯證。《傷寒論》第319條雲:“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驗之此證,小便不利,大便下利,肢腫而少寐,與豬苓湯主證頗為合拍。

處方:豬苓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0克 阿膠10克(烊化)

此方連服五劑,小便通暢,腹瀉隨止,而諸癥皆除。

由上述治案可見,抓不住主證,則治療無功,抓住了主證,則效如桴鼓。然抓主證亦非容易,往往要幾經波折,才能抓住。

要做到抓主證,第壹,要明傷寒之理,理明則能辨證論治,從而達到抓住主證的目的。第二,要熟讀《傷寒論》原文,反復誦讀,能夠把主證記熟,在臨床時才能得心應手。由此可見,“抓主證”是辨證的最高水平。我認為,抓住主證,治好了病,也就發展了《傷寒論》的治療範圍,擴大了經方使用,使人增長了才智,就能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為人類 健康 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