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原文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完整的典故是:齊國的晏子到楚國,楚王想戲弄他,故意將壹個犯人從堂下押過。楚王問:此人犯了什麽罪?回答:壹個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就對晏子說,妳們齊國人是不是都很喜歡偷東西?晏子回答:淮南有橘又大又甜,壹移栽到淮北,就變成了枳,又酸又小,為什麽呢?因為土壤不同。
意思是:同樣壹種東西,生長的環境不同,結果是不壹樣的。
擴展資料:
《晏子春秋》是記敘春秋時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言行的壹部書。《晏子春秋》,其思想非儒非道,秦始皇時代被視為離經叛道之作,名列禁毀書目之上。
晏子,名嬰,齊國夷維(今山東省高密縣)人,生年不可考,卒於公元前500年。他出身世家,年輕時就從政。其父晏弱去世後,他繼任齊卿,歷仕靈、莊、景三朝,長達五十四年。
晏子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智者”,他在世的時候正值齊國不斷走向衰落的年代,國君昏聵,權臣把持朝政,外有秦、楚之患,內有天怒人怨之憂。晏嬰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盡力補天,力挽狂瀾,使齊國在諸侯各國中贏得了應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為齊國歷史上與大政治家管仲並稱的聲譽。
參考資料:晏子春秋-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