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師要明確科研活動的特點和目的
教研活動最主要的特點和目的,就是要解決當前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實際問題。也就是說,教研活動的課題不在大而在小,不在深而在實,應想教育教學之所想,急教育教學之所急。否則,教研活動就是瞎研究、空研究。
2.要做教研活動的有心人
豐富的研究機會、獨特的研究情景、鮮活的研究問題、最佳的研究位置,為教師開展教研活動提供了優越的研究條件。這就要求教師要時時留心周圍的壹切,要自覺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和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要本著“教什麽、研究什麽”的原則,緊密結合本職教學工作去開展教研活動,使教學工作和教研工作能融為壹體,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教研相長”的效果。
3.要找準教研活動的“突破口”
當前,相當壹部分的教師不知道怎樣去搞教研,特別是對壹些教改實驗、專題研究更感到無從下手。因此,找準教研活動的“突破口”就顯得至關重要。教研活動的“突破口”,就是以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作為課題開展研究。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起“問題就是課題”的意識,善於把壹個又壹個教育教學中有意義的實際問題,經過“設計”轉化為壹個又壹個富有個性特色的教研活動課題,再通過攻克壹個又壹個研究課題,來解決壹個又壹個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這種研究,最易達到同步推進教育教學教研工作、穩步提高教育教學教研質量的目的。
二、要使教研活動為提升教師自身素質服務
1.教師要正視教研活動對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意義
如今已不是壹個只要有知識或文憑就能當教師,靠經驗和“汗水”就能當好教師的時代,而是壹個要求教師必須盡快從“教書匠”向“教育家”轉變的時代。這就要求廣大教師無可選擇地要具備與時俱進的能力。這種能力,除了終身學習的能力、教書育人的能力,還有壹個重要的能力就是教育科研的能力,也就是教研活動的能力。壹個教師如果缺乏教研活動能力,那就意味著缺少創新精神和工作潛能,就意味著很難適應新課程的需要。
2.教師要懂得壹些進行教研活動的形式和方法
有些教師片面地把教研活動理解為聽課、評課和寫文章,這是壹種很狹義的看法。教研活動的形式和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反思是教研活動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形式。教師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就應學會如何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進行自我反思。又比如,教研活動很強調集體研究,教師就要學會如何參加集體研究,如何在集體研究的氛圍中學會將大家的智慧集於自己壹身。再比如,要進行課題研究,教師就必須學會如何選題、如何控制實驗過程、如何結題等等。壹句話,就是教師絕不能只憑個人意誌、只憑自我感覺、只憑工作習慣或只憑幾分熱情去搞教研活動,壹定要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搞教研活動。
3.教師要學會通過教研活動來提升自己的工作品味和職業形象
由於教研活動是在大範圍內展開的,是針對本校甚至是本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的,這種實用性的研究,很容易顯性形成教師實用性的教學教研素質和後發優勢,以幫助教師實現可持續發展。很多名師就是通過教研活動造就出來的。蘇霍姆林斯基的成功經驗啟示:教師必須要學會通過教研活動來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教師完全可以通過教研活動來重塑自己的職業形象,教師有機會通過教研活動來形成壹種新的工作與生活方式,教師應善於在和學生壹起成長的過程中完善自我、成就事業。
三、要勤學教學理論,博覽課外書,註重平時的反思和積累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學內容也越來越開放,需要教師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博覽課外書籍,廣泛吸收養分,補充最新知識,是教師增加和更新知識積累,提高教研水平不可或缺的途徑。“腹中有書氣自華”,教師博學多才,學生耳濡目染,也為學生刻苦攻讀,起到了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
平時多積累,反思促提高。做個有心人,廣泛收集資料。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研寫作需要教師有厚重的文化積澱,因而應註意平時資料的收集。報刊、雜誌、電視等是很好的資料來源,看到有用的報道應馬上收集起來。同時,堅持寫好教學後記,也有利於積累教學經驗和教研素材,為科研提供有力的例證。教師在積累的同時,還要多反思自己。教師每天都在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新鮮感和好奇心可能會逐漸消退,難以怦然心動。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反思,去開辟新的思維空間,去探索新的奧妙。不妨想壹想,在那些熟視無睹、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現象背後,是不是潛存著某種契機和可利用的資源,或者潛藏著某種危機與誤區?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反思。天天反思,天天會有新視角,天天會有新收獲。創新的思維、創新的作為常常源於反思之中。總之,教師要想有效開展校本研究,就要使教研活動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為提升教師自身素質服務,要上好每節課,著眼小問題,要勤學教學理論,博覽課外書,註重平時的反思和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