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和蘇轍的《六國論》觀點的區別如下:
1、滅亡的根本原因不同
蘇洵認為,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其相爭以用土地賄賂秦國的方式以求自保,但卻在無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國力,同時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國。
而蘇轍認為,六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沒能利用好能與秦國相抗衡的勢力,即韓、魏國的國力,他認為若韓魏將武力抗衡進行到底,六國最終的結果變不會至於此地。
2、論證角度不同
蘇洵的《六國論》從“賂秦而力虧”的角度論證六國破滅的原因,最後引出“為國者無為積威之所劫”的歷史教訓。
蘇轍的《六國論》則從“韓魏附秦”招致六國相繼破滅的角度,批評六國之士的“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
3、主旨不同
蘇洵《六國論》的主旨在於批評秦的過失,揭示秦王朝覆滅的原因,總結歷史教訓,希望漢文帝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以仁義治天下。
蘇轍《六國論》實為借古喻今,希望北宋統治者不要向契丹、西夏割地獻物,妥協投降。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應該是違反歷史發展的趨勢。但本文論述亦有理有據,很有說服力。
擴展資料:
《六國論》的歷史背景應從兩個角度著眼:壹是蘇洵論述的六國滅亡那個歷史時期的情況,借以了解蘇洵立論的根據;二是蘇洵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歷史狀況,借以明確蘇洵撰寫《六國論》的針砭現實的意義及其寫作上的特點。
蘇轍的《六國論》所選取的角度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卻很難聯系起來。誠然,“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擊中了北宋統治者的弊病,不無鞭笞告誡的意味。
但北宋王朝畢竟不是象六國那樣外於分裂狀態,它的“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並非表現在犧牲“韓魏”自毀屏障這壹方面。
因此蘇轍所選的角度也就缺乏現實的針對性,不可能強烈地震撼人心,迸發出思想光彩和戰鬥鋒芒。當然,蘇轍不因襲乃父,勇於提出新的見解,舊題翻新意,其獨到精神還是應該肯定的。
百度百科-六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