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初壹語文《孫權勸學》公開課教案

初壹語文《孫權勸學》公開課教案

作為壹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麽寫的吧!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壹語文《孫權勸學》公開課教案,僅供參考,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初壹語文《孫權勸學》公開課教案1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⑴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⑵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詞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⑵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測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標

同學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

教學重點、難點

1、揣測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聯系生活,讓同學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過程

壹、故事導入,激趣引讀

1、故事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身壹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壹文。

2、作品介紹: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壹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同學自主閱讀課文下註釋。)

二、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壹讀:

⑴認讀: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註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⑵全班齊讀。

⑶解讀:邊大聲朗讀課文邊根據課下註釋逐句理解課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討論。

⑷釋疑:交流討論不理解的語句。

⑸故事復述。

2、議壹議:

主要講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孫權為什麽“勸”,是怎麽“勸”的,“勸”的結果怎樣?請仔細揣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

⑴卿今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充溢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⑵“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耳”(前壹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後壹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保護。)

⑶“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身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為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贊許之態呼之欲見。)

⑸“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示感嘆語氣,並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示出呂蒙對自身才略出息後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體驗反思

1、模仿扮演:

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扮演孫權、呂蒙與魯肅,然後進行對話扮演。要註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後同學作點評。

2、體驗反思:

這個故事給妳有什麽啟示呢?

五、 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訴我們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2、課外延伸:

①解釋“吳下阿蒙”“刮目相待”並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②寫壹篇讀後感、談談學了本文後妳的體會。

③課後背誦全文。

初壹語文《孫權勸學》公開課教案2

本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本文是根據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與《三國誌·吳誌·呂蒙傳》裴松之註引《江表傳》的文字相比,本文僅區區12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只保存了原文的精華,堅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壹篇勝利的改寫之作。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出息而令魯肅嘆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可分兩層:先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後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本文記事簡練。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斷,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出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出息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如何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生動地表示出來。寫孫權勸學,著重以孫權的勸說之言,來表示他的善勸,而略去呂蒙的對話,僅以“蒙辭以軍中多務”壹句寫呂蒙的反應,並僅以“蒙乃始就學”壹句寫呂蒙接受了勸說;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以二人富有風趣的壹問壹答,來表示呂蒙才略的驚人出息,而略去二人“論議”的內容,並僅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壹句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