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通假字
1、屬,通“囑”勸酒。
2、馮,通“憑”乘。
3、繆,通“繚”連結、盤繞。
4、籍,通“藉”,淩亂。
5、尊,通“樽”,酒杯。
二、詞類活用
1、歌,名作動:唱。
2、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形作動:整理。
4、南,名作狀:向南。
5、西、東,名作狀,向西、向東。
三、壹詞多義
1、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動詞:眺望,向遠處看。
2、歌:唱、歌詞、歌聲。
3、如:往、像、像。
4、然:……的樣子,像聲詞詞尾、這樣。
5、長:永遠、增長。
四、特殊句式
1、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介賓短語後置)
白話譯文: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
2、徘徊於鬥牛之間(介賓短語後置)
白話譯文:徘徊在鬥宿與牛宿之間。
3、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白話譯文:為什麽妳吹的簫聲會這樣悲涼呢。
4、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白話譯文:然而現在又在哪裏呢。
5、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被動句)
白話譯文: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麽。
五、古今異義
1、白露:古,白茫茫的水氣、今,二十四節氣之壹。
2、美人:古,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美貌的女子。
原文選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壹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壹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壹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壹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壹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白話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著與明月有關的文章,歌頌窈窕這壹章。不壹會兒,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徘徊在鬥宿與牛宿之間。
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蕩,就如同憑空乘風,卻不知道在哪裏停止,飄飄然如遺棄塵世,超然獨立,成為神仙,進入仙境。
這時候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會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淒切、婉轉、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
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蘇軾的容色憂愁淒愴,(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麽這樣哀怨呢?”
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嗎?(這裏)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壹片蒼翠,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麽?
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延綿千裏,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執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壹代梟雄,而今天又在哪裏呢?何況我與妳在江邊的水渚上捕魚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我們)駕著這壹葉小舟。
舉起杯盞相互敬酒。(我們)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壹顆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壹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沒有窮盡。(我想)與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我)知道這些不可能屢屢得到,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此文出自宋代·蘇軾《赤壁賦》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壹篇賦,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全賦在布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並對之後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赤壁賦》寫於蘇軾壹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壹——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遭禦史彈劾並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後經多方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壹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蘇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壹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後赤壁賦》。
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壹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禦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
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謚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