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甲午戰爭(又稱中日甲午戰爭、第壹次中日戰爭、清日戰爭、清日甲午戰爭;日稱日清戰爭)。因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幹支為甲午,中國史稱"甲午戰爭"。甲午戰爭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至8月1日清朝政府對日宣戰和日本明治天皇發布宣戰詔書,1895年4月17日以簽署《馬關條約》而告結束,整個戰爭持續近9個月。中日甲午戰爭 ? 戰況名稱: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其他國家稱第壹次中日戰爭)地點: 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威海、黃海北部?時間: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參戰方: 清朝,日本結果: 日本獲勝,簽訂《馬關條約》參戰方兵力: 清軍630,000人 日軍240,616人傷亡情況: 清軍31,500人陣亡 日軍13,306人死亡主要指揮官: 李鴻章丁汝昌,山縣有朋伊東祐亨中日甲午戰爭 ? 三階段第壹階段,從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陸面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大同江南岸戰場、玄武門外戰場、城西南戰場。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九千五百余人,日軍也有壹萬六千多人,雙方戰力相差甚遠。日軍第九混成旅團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昆奮勇抗擊,日軍無功而返。黃海海戰是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海軍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9月15日,日軍分三路總攻平壤,戰鬥至為激烈,高州鎮總兵左寶貴中炮犧牲,隨後玄武門失守,葉誌超下令徹退,六日內狂泄五百余裏,透露清陸軍內部湘軍、淮軍嚴重對立;26日清軍直抵鴨綠江以北的中國境內。朝鮮全境為日本所控。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戰場位於遼東半島,以陸戰為主。9月25日,日軍在鴨綠江上搭浮橋搶渡成功,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被迫撤出陣地。日軍攻陷虎山。其他清軍各部不戰而逃,山縣有朋即將第壹軍司令部移於虎山。26日,日軍占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同日日軍在莊河花園口登陸,10月9日,攻占金州,10日陷大連灣,至此清軍在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25日旅順陷落。日軍執行旅順大屠殺。對城內進行了4天3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奸,兩萬多平民死亡。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軍***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陸。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岸炮臺。營官周家恩陣亡,炮臺被日軍攻占。2月3日日軍攻陷威海衛城,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10日,定遠號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沈,隨後劉步蟾生吞鴉片自殺。11日,丁汝昌自殺。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在英國籍海軍軍事顧問建議下,由最年輕管帶、日後民國第壹任海軍總長薩鎮冰向伊東中將獻降,濟遠,廣丙,鎮中等10艦為日軍所俘。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北線日軍在海軍配合下,壹路攻陷鳳凰、海城、營口、田莊臺,提督宋慶揚言再戰不降,被制止。清廷求和心切,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1895年4月17日,清日簽定《日清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結束語甲午戰爭永遠是咱們這個民族內心的壹種隱痛,如今的釣魚島問題就是當年戰爭失敗的後遺癥之壹。對清國戰敗的原因,知識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說是由於慈禧挪用海軍建設經費,導致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戰艦被日本人買走;有人說是清國海軍將領現場指揮失誤,本來應該極力攻擊對方的運兵船,清軍卻選擇了攻擊壹般艦艇。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不完全。在我看來,甲午戰爭有兩種,壹種在戰場內,壹種在戰場外。戰場內的戰爭,清國失敗了;戰場外的戰爭,清國失敗得更加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