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廈門暗藏名家字畫造假鏈名家字畫

廈門暗藏名家字畫造假鏈名家字畫

他們專盯本地名家字畫,且分工明確,每個流程都有人“把關”  偽作完成後,多數流向缺乏專業鑒定能力的“暴發戶”或小畫廊  成功售出壹件偽作,便可獲取高達幾百倍的驚人暴利

廈門網-廈門商報訊 近日,壹份涉及中國文物造假的《地下作舊產業調查》在業界掀起軒然大波。記者連日暗訪發現,當前,廈門的字畫藝術品行業也“潛藏”壹條隱秘的造假產業鏈———這些造假者專盯本地名家字畫,他們分工明確,每個流程都有人“把關”,偽作完成後,多數流向具備壹定資金但缺乏專業鑒定能力的“暴發戶”或小畫廊,而成功售出壹件偽作,便可獲取驚人的暴利。

忙碌的“兼職”

壹些專業畫家或學生參與造假

壹到暑假,某美術類院校的小陳就開始忙著“兼職”了。

小陳說,這份“兼職”工作,他做了兩年,為壹些“老板”畫畫。不過,小陳也坦言,他知道自己畫的都是壹些名人作品。包括李耕、李霞、鄭乃珖等,而現在,他就要將其平時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應用於“臨摹”這些名家作品上。這壹開始令他有些尷尬。

“‘兼職’壹個月,費用是2000多元,另外還有壹些補貼,但總體而言,與‘老師’相比少很多。”小陳說。據悉,小陳所謂的“老師”,有的是壹些比較專業的畫家,但因各種原因,自己的原創作品無法賣出高價,因此被壹些“老板”請去,專門臨摹或仿制其他壹些名家的作品,也就是俗稱的造假字畫。

據廈門壹家較大型的書畫院負責人透露,在廈門,有壹個群體,他們專門臨摹本地知名藝術品的字畫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李耕、李霞等,最近被炒得挺火熱的朱鳴岡、楊夏林及魏傳義等作品,都是爭相造假的對象。“尤其是楊夏林,現在其作品價格被炒到了3萬元/平尺,市場銷路好,這些造假者,當然要隨行就市嘍。”該人士說。

據了解,這壹群體的工作場地較為隱蔽,多在某些固定的工作室內。這些場地有的是畫廊老板自己租下的,也有的是某些畫家自己專用的。小陳告訴記者,廈門的字畫仿制市場最近幾年才“火”起來,而漳州詔安及莆田,則是傳統的名家字畫仿制地。

明確的分工

每個造假流程都有人“把關”

事實上,壹件高仿名家字畫的誕生,並非壹人之力可以完成,還需要多人配合。記者調查發現,這壹字畫造假群體分工明確,且每壹流程都有人“把關”。

“所謂‘術業有專攻’,在字畫造假時,有人畫人物,有人畫山水,有人畫花鳥等。”壹位廈門畫廊經營者阿平(化名)告訴記者,“另外,有些畫作‘工程量’比較大,分工也更細,有人專畫人物面部,有人專畫人物身體,有人專畫發型等等。”

為了讓偽品看起來更真,除了畫作本身的“品質”外,其紙張的新舊、落款、裝裱等,也是造假者十分註意的地方。阿平告訴記者,有些仿制壹些已故的名家作品,需要用老紙,他們的制假頗為“高明”,例如通常用煙熏、茶水浸泡等手段,使紙張發黃,然後再放進高溫的屋內蒸發水分,使紙張更脆,造成文物的年代感,看上去像是舊物。

阿平說,還有些人把原裝原裱的畫換畫芯,用老材料套裱。為了蒙人,有些造假者就把套裱的畫掛在院子裏讓它風吹日曬,過壹段時間揭下畫芯再裱。這樣裱過三五次,就成“舊”的了,裱工上不會讓人懷疑。

“經紀人”尋找買家

“暴發戶”是購買主力軍

仿作完成後,接下來便是尋找買家了。據悉,這些造假的字畫壹般都會有特定的“經紀人”負責為畫作分類,並尋找買家。

據廈門書畫界資深經紀人張先生透露,出貨前,“經紀人”會將畫作分門別類。“雖然同是偽字畫,但不同的人仿作,差距也很大。”張先生告訴記者,學生的仿作,與專業畫家的仿作,水平就會差很大,“類似於奢侈品的普通A貨與高仿A貨之分。”

“出手大方的‘暴發戶’,往往是高仿偽品的購買主力軍,他們專業知識匱乏,很多時候,購買字畫是為了拉關系,和愛好字畫的領導、客戶等套近乎,所以選購的壹般都是高仿偽品。”張先生告訴記者,“而另有壹些業余玩家由於囊中羞澀,買不起真跡,於是知假買假,他們選擇的,往往是仿制水平較低劣的仿作。”

更為引人註意的是,壹些專業收藏家也會知假買假。“主要集中在壹些小型畫廊,事實上,這些畫廊老板對這些字畫的真偽具備鑒定能力,但為了獲取暴利,他們也加入到了售假的行列中。

張先生說,目前廈門市場上所見到的仿作,根據仿作高仿程度的高低,售價也差很多。

“如果是普通仿作,那麽,出貨價壹般較低,有時候幾十元壹張就能賣出,而高仿偽品,其出貨價則是數百元甚至上千元。”張先生告訴記者,盡管如此,但如果按照當前的市場行情,成功賣出仿作,那麽,不但收回成本,還能因此賺取暴利。

數據顯示,當前,李耕、李霞等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的起拍價,已超出10萬元。而當前,楊夏林作品的價位是3萬元/平尺,王仲謀作品的價格為3000元/平尺,李碩卿作品的價格也多在3000元/平尺—5000元/平尺。

“100張仿作,只要成功賣出壹兩張,就賺錢了。”張先生告訴記者,譬如壹件李耕的作品,如果賣出10萬元壹張,那麽相對於數百元的成本價,其利潤空間可高達幾百倍。

有人賣假畫發家

在廈門書畫界,有壹個流傳了很久的例子:李先生(化名)從事藝術品字畫經營兩三年,不僅買了房,還成功開上了奔馳車。值得註意的是,這位李先生是靠倒賣假畫起家的。

據廈門某畫廊經紀人陳小姐透露,李先生是漳州人,30多歲,之前做過房地產經紀人和葡萄酒批發。三年前,李先生經過“熟人”指點,開始涉足字畫藝術品行業,很快就掌握了人脈資源。

“漳州詔安是閩籍書畫之鄉,李先生經人引薦,購買了壹批閩籍的高仿作品,倒賣給泉州的幾位有錢商人。”陳小姐說,通過壹定的人脈關系,李先生成功地把高仿作賣了出去,並賺到了第壹桶金。

“後來,李先生的生意越做越大,已經不滿足於倒賣假字畫了,開始涉足壹些高端領域的藏品。不過,這背後是否還存有假字畫,就不知道了。”陳小姐態度曖昧地說。

根源是監管不力

藝術品的臨摹,原本是壹種對藝術的傳承,但眼下卻被壹些不法分子用來制假,並以此牟利,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也傷害了收藏愛好者的心。在筆者看來,藝術品市場並非缺乏監管,其歸根到底,除了藝術品鑒定體系不完善之外,監管者監管不力,才是造成市場假貨的根源因素。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行為,被列為侵權行為。對於制售假畫侵犯藝術家著作權的犯罪行為,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最高可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但眼下,放眼全國,都在公開銷售假畫,市場管理者和相關監管部門都是“睜壹只眼閉壹只眼”。

今年“十二五”,國家將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但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健康的土壤。筆者希望,有關部門能盡快出臺更多有效的監管措施,並監管到位,杜絕假貨,建立起壹個良性發展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