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什麽時候是吃餃子的?

什麽時候是吃餃子的?

每年的除夕,正月初五,立秋,立冬,冬至都要吃餃子。各節吃餃子原因如下:

壹:除夕為吃餃子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

二:正月初五吃餃子 :

除了年夜飯要吃餃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

三:立秋吃餃子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壹說,“民以食為天”,立秋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

四:立冬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壹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壹天要休息壹下,順便犒賞壹家人壹年來的辛苦。

五:冬至吃餃子 :在我國的北方,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冬至這天吃水餃的習慣,和“冬至吃水餃醫治凍耳朵”的傳說。

擴展資料

張仲景發明“餃子”救治百姓

張仲景是南陽人,生活在東漢末年,他的《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句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建安年間,張仲景被朝廷派到長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於是張仲景想了壹個辦法,擇定每月初壹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端坐於大堂之上為民治病。張仲景此舉在當地引起了轟動,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裏給人看病的醫生稱作“坐堂先生”,用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學家。

張仲景後來不滿官場的黑暗辭官回鄉,返鄉之時正值隆冬季節,他見許多無家可歸的百姓面黃肌瘦衣不遮體,不少人甚至連耳朵都凍爛了,心裏非常難受。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到除夕期間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壹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其撈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食百姓。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便學著張仲景“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在過年時食用,稱之為“餃子”,至今南陽壹帶仍有“過年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