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行知先生說:“師愛是有別於父母對子女本能之愛,也不同於朋友之間的友愛,這是壹種錯綜復雜的精神現象,是由教師的理智、美感、道德感凝聚而成的壹種高尚的情操。”
2.師愛是使兒童成為他自己的力量。
3.列寧說:“什麽是規律?規律就是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系。”
4.桂賢娣老師每周都會重復問自己三個問題:妳愛妳的學生嗎?妳會愛妳的學生嗎?妳的學生感受到了妳的愛嗎?這看似重復的詢問其實是不斷地提醒自己——科學地愛學生,智慧地愛學生,給學生內心真正需要的愛。
5.長期的工作實踐,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每個孩子對愛的需求是不壹樣的。陪伴和愛是老師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但也需要創意和方法。多年的經驗使我總結出壹套“因生給愛法”,這就是“體弱生愛在關心;病殘生愛在得體;過失生愛在寬容;屢錯生愛在啟迪;向師生愛在珍惜;背師生愛在主動;普通生愛在指引;個性生愛在尊重;自卑生愛在補償;單親生愛在守護;流動生愛在平等;貧困生愛在無痕;超常生愛在點撥;頑劣生愛在揚長。
6.李鎮西在《愛心與教育》的開篇說道:“當壹個好老師的最基本條件是應該擁有壹顆愛學生的心!”
7.愛學生是壹門科學,也是壹門藝術。
8.老師們,我們要提升自己愛的能力和品質,做到“壹生壹策”、“壹時壹策”、“壹事壹策”,讓平凡的教育工作變得有聲有色,充滿靈動和生機。從會愛到慧愛,最後惠及每壹個學生,每壹個家庭讓他們也將這種愛的能力傳遞下去,妳就會發自內心的感受到教師這份職業帶來的幸福。
9.教師的壹言壹行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是最直接的,教師的情感最能培養學生的情感,教師高尚的人格最能影響學生的人格,所以,我更相信,愛可以互相感染,愛可以薪火相傳,這就是以情育情的真諦。
10.家長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他們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壹個智慧的班主任應當創造條件搭建與家長溝通的橋梁,達到家校合作的最佳效果。但是再便捷的通訊方式也無法替代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身體的姿態、眼神的交匯、語言的溫度,這樣的家訪更容易拉近老師和家長之間的距離。
11.很多時候,老師往往扮演者高高在上的角色,對犯錯的學生橫加指責,只關註問題,不考慮情緒。而在教育工作中,情緒往往優於問題。
12.很多時候,教師對學生的愛往往基於自身的經驗,憑借直覺來關懷學生,並沒有註重個體差異,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對他們的關愛壹定要講究方式方法,愛的科學,愛得得體,否則就會事與願違。
13.對於孩子的教育,壹個有智慧的老師會在處理問題時積極地思考,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允許同學們有不願意幫忙的心理和行為。如果壹味地埋怨、責怪、懲戒,只會讓孩子不願意說出實情,拉大教師和孩子、父母的心理距離,這樣的教育會適得其反。老師應該要尊重每壹個學生和每壹個家長的生活方式和為人處事的方式,不要命令式地強迫別人,否則,不但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壓力,對學生的成長也不利。
14.泰戈爾說:“如果妳把錯誤關在門外,真理也會被關在門外。”
15.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做老師的應該像果園的園丁精心地照看嫁接到野生植物上的果樹,愛護它的每壹枝,每壹葉那樣,愛護和保持孩子們身上的壹切好品質。任何時候也不要急於去揭穿兒童的不好的、錯誤的行為,不要急於把兒童的所有缺點公之於眾,而應該讓兒童發揮內在的精神力量來克服自己的缺點。讓集體看到的首先是每個兒童的優點,這才是育人的藝術所在。”
16.阿德勒認為,所謂的“壞”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癥狀不過是他們在追求優越感時偏離了規範行為,教育的問題其實就是矯正人的心理缺陷。
[if !supportLists]17.[endif]屢錯生,顧名思義就是指常常犯錯的學生,有的是總重復犯同壹個錯,有的則是犯各種不同的錯,但他們都有同樣的特質——屢教不改。遇到這樣的學生,教師苦口婆心的勸導往往付諸東流,而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屢錯生”不斷犯錯的行為也易固化成為他們的某種個性特征,不但對自身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還影響到班級的班風班貌,有的甚至逐漸成為班級的“問題生”。
所以對待這樣的孩子,首先,教師應對其常見的錯誤進行界定,分門別類進行排序: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學習態度等。同壹類的錯誤也要分輕重緩急,有的孩子問題較多,那麽教師在幫助孩子時就要抓重點,以點帶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就拿行為習慣來說,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其次,對待屢錯生,教師切勿對孩子的錯誤誇大其詞,以偏概全。第三,對待屢錯生,教師壹定要有很濃很濃的耐心。第四,對待屢錯生,教師壹定要有堅定的信念,相信孩子壹定會改正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相信孩子。”
[if !supportLists]18.[endif]對待屢錯生,確實需要教師的智慧,表面上看他們似乎表征相同,都是屢屢犯錯,但實際上,其背後的問題卻是千差萬別,所以老師壹定要刨根問底,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對癥下藥,對待不同的孩子來采取不同的方法,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if !supportLists]19.[endif]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李鎮西也提出了要把教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育者的明智和機智,在於引導後進學生經常進行靈魂的搏鬥,不但善於發現自己的可貴之處,更勇於用高尚的我戰勝卑下的我。”是的,教師最不能忘記的就是,即使是壹無是處、屢教不改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美好道德的萌芽,教師的責任就是引導他們發現自身的善良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也能變好”的信心。
20.郭思樂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說:“人的潛能無限,在於人是壹個可以自我激勵的系統。如果妳有了成功的表現,妳又受到激勵,妳就會走向更大的成功。而這種激勵更多的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自己。”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學生的自我教育。
21.桂賢娣老師的家訪策略:學生進步,教師家訪,學生再進步,教師再家訪。這樣的激勵性家訪策略讓壹個個學困生在學習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也讓她得到了家長的尊重。
22.正如莫蘭所說,“認識永遠是壹種探險”,學習本身不應該是寫在書本上的壹個個靜態的字符,而是在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在學困生的轉化過程中,我想強調的是,老師不應該僅僅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魅力所在,更要運用賞識教育的方法,幫助他們建立積極向上的心理機制——激勵的家訪策略,積極的心理暗示,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和關愛,自信心的培養,而這些非智力因素更能挖掘孩子的潛能,消除他們心裏的陰影,去掉扣在他們頭上的學困生的帽子,當他們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時,“他們才真正有可能在自己身上裝壹臺屬於自己的發動機”(李希貴語)
23.李希貴在《面向個體的教育》壹書中,說道:“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對真實的學生。他們說的話來自他們的內心,他們做起事來不分人前人後,他們的思想隨處可以真實的表達。”教育不僅僅是教授學生知識,更是壹種情感的雙向互動過程,當孩子們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該倍加珍惜。
24.教師要有伯樂的智慧:壹個好老師,不是傳授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要點燃、喚醒和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25.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尊敬的教育者們,請時刻都不要忘記:有壹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式都沒有作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
26.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李鎮西)
27.李希貴用樹來比喻學生,“那棵樹與這棵樹並不壹樣,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則需要在河邊茁壯,有的習慣於雲山霧罩,有的卻渴望陽光普照。經營森林的大自然無法關照千姿百態的樹種,於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有了黃山險峰的松濤和長白山白樺林的色調。”他說道:“校園不比森林,我們沒有權利通過競爭淘汰那些生而平等的孩子,我們的職業操守不允許我們只會欣賞松濤、呵護白樺。於是,如何造就壹種新的學校生態,讓百花爭艷、百舸爭流,讓烏龜和兔子各顯風流,發現每棵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價值,就成為校園裏的重大挑戰。”所謂“不見樹木,只見森林”,而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發現那棵樹,尊重那棵樹。
28.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壹的,吞沒壹切的活動領域。如果壹個人只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麽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等於根本沒有表現自己,而我們的教育者,在人的這種片面表現的情況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們只看到壹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分數和人格發展是兩回事,無論成績優劣的學生,他們都需要壹個看清自己的“鏡子”,壹個疏解情緒的“管道”,壹個實現自我的途徑,這才是教育以人為本的具體表現。
[if !supportLists]29.[endif]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信其道,方能循其步。”
30.每個孩子的家庭背景都是他成長的底色。
31.曾經有人說過,如果把壹個老師比作壹位琴師,那麽壹個班級就是壹篇樂章,學生就是樂章中的壹個個音符。琴師對樂章上的每壹個音符必須壹視同仁,不因高音而偏愛,也不因低音而嫌棄。單親生就如同樂章中的低音符,如何使他們同樣發出和諧優美的音調,是壹項艱巨細致而又復雜的工作,我們必須付出無私的關愛與辛苦,更要去尋找科學有效的教育手段與方法“會愛”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愛。
愛不是盲目的給予,要懂得解讀心靈,只有讀懂心靈的愛,才會讓花兒綻放。
32.羅傑斯說:“壹個土豆在灰暗的菜窖中,只要具備了適當的溫度和濕度,就會本能地追逐著菜窖中的壹線陽光,拼命地朝著陽光成長,貪婪的吸收著光的能量,產生光合作用。”在我看來,內向身就像壹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總是羞於展現自我,但只要條件適宜,他們同樣會怒放,老師就要像那壹縷陽光,給孩子釀壹滴甜甜的蜜,就是給這些內向的孩子提供壹個機會,創造能夠發揮他們的優勢和特長的環境,他們就能夠展現出屬於自己的魅力和精彩。
33.懷海特在《教育的目的》壹書中這樣說道:“教育的成就取決於諸多可變因素的精妙的調整,因為我們是在與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沒有生命的物質打交道。”因而對於超常生或聰慧生,不能因為“壹好”而“遮百醜”,忽視其思想人格上的偏差與缺陷,應該意識到:“優生”教育的艱巨性、復雜性,絕不亞於對其他學生的教育,教師的教育重點應該放在對其思想品德的引導上。
34.在教師的教育行為中,語言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工具,當孩子遭遇問題時,教師需要利用談話,找準問題的關鍵,將問題壹壹化解。教師的語言太過重復啰嗦,學生易產生厭煩心理,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語言太過教條,學生則易產生逆反心理,妳讓他做,他偏不做,妳讓他不做,他偏要做。所以不同的語言策略是談話的關鍵。在與孩子交談時,教師壹定要放下自己的身姿,做壹個積極的傾聽者,鼓勵孩子表達內心裏最真實的聲音,如果學生避而不談,沈默是金,那麽是否可以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談起,打開孩子的話匣子,迂回引導,逐步聚焦問題呢;當孩子的情緒對立時,適當的幽默可以化解緊張的氛圍,放松心理防備。有的老師過於強調自己作為教師的威嚴,壹張嘴就是對孩子的批評和苛責,這樣的談話往往會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緒,不利於解決問題。
35.縱觀很多老師處理頑劣生的方法,或批評或檢討或罰站等,這些都是在重復強調他們的錯誤,只會讓他們更加叛逆更加嚴厲對待頑劣生,與其揭其短,不如揚其長,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優點,建立變好的信心。
36.沒有人願意做另類,所以也沒有真正的頑劣生,他們只是通過怪異的行為舉止,來得到別人的註意,得到別人的肯定。所以,對待頑劣生,可謂是“壹念天堂,壹念地獄”,總是抓他們的短處來說事,只會讓他們越來越頑劣;要多用點心,發現其優點,以“長”克“短”,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逐漸走上“陽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