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文學達到頂峰,史稱“魏瑪古典主義時期”。德國古典主義在政治上反對德國大革命的激進,主張通過審美教育來陶冶性情,培養完整和諧的個性。在藝術上,以古希臘藝術為典範,把“高貴的單純”和“寧靜的偉大”視為最高理想,追求莊嚴肅穆、完整和諧,代表人物是晚年席勒和歌德。
回返自然是指按照馬克思的理解,美學基本問題應為人與自然的統壹。在壹定意義上,也就是康德講的感性與理性的統壹。從這壹點出發,美學應該給予自然美,即自然的鑒賞以更多的關註。
感傷主義是18世紀後期歐洲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中出現的文學思潮。因英國作家斯特恩的小說《在法國和意大利的感傷旅行》而得名。又稱主情主義。因排斥理性,崇尚感情,也稱前浪漫主義。感傷主義發源於英國,後傳入法國、俄國和德國等歐洲國家。
耶拿派是十八世紀末,德國浪漫主義文學最早的的壹個流派。這個流派的作家最早提出了浪漫主義的概念,較為詳盡地闡述了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他們反對古典主義,要求創作的絕對自由,放縱主觀幻想,追求神秘和奇異。理論奠基人是施萊格爾兄弟,代表成員還有諾瓦利斯、蒂克等。因為耶拿派創辦《雅典女神神殿》雜誌而得名。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