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傷仲永原文及翻譯

傷仲永原文及翻譯

傷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壹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白話譯文: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壹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裏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並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的秀才觀賞。

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並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

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麽區別了。”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賦,比壹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壹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後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麽,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

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慶歷二年(1042)進士。嘉_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熙寧七年(1074)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這篇文章的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壹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余字,文中的每壹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

例如第壹段,首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壹般介紹,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壹個“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壹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首先是表層的,為仲永這樣壹個天資聰穎的兒童最終淪為眾人感到惋惜;進壹層,是感慨仲永雖有天賦,卻沒有遇上有利於他成長提高的環境。文中對其父以仲永為獲利之資的敘寫,就含有對泯滅天才的人為環境的批評。

詩人,就壹般意義來講,通常是指寫詩的人,但從文學概念上講,則應是在詩歌(詩詞)創作上有壹定成就的寫詩的人和詩作家。詩人,通過詩歌創作、吟詠抒發激情,通過詩歌謳歌祖國的大好河山,通過詩歌傳頌人間真善美。載入文學史上的詩人,應屬於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藝術家的範疇。

中國歷代出現過眾多的傑出詩人,如古代的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近代的徐誌摩、聞壹多、林徽因、戴望舒等;當代的厲聲教、余光中、北島、顧城等。對於詩人的分類很多,如陸遊、丘逢甲等稱愛國詩人,高適等則稱邊塞詩人,陶淵明、厲鶚、孟浩然等稱田園詩人,李商隱等稱無題詩人,郵如斯、袁枚、趙翼、張問陶等稱性靈詩人。另外,古今詩人的雅號還很多,如詩仙、詩聖、詩佛、詩祖等。

“詩人”壹詞,戰國時就有了,何以為證,《楚辭·九辯》註釋說:“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托誌乎素餐。”可見早期詩人重在言誌。《正字通》註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後壹詞的最早提法。

從此以後,“詩人”便成為兩漢習用的名詞。辭賦興起之後,又產生“辭人”壹詞。揚雄《法言·吾子篇》說:“詩人之賦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用“則”和“淫”來劃分詩人與辭人的區別,足見在漢代是把“詩人”看得很高貴,把“辭人”看得比較低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