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復盤,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著手,
第壹個部分:復盤這本書的主要脈絡。在復盤的整個過程當中,不會出現“作者”說等字樣。因為我發現只要是作者說的東西,大部分的讀書筆記中都是恨不得摘抄下來,沒有什麽自己的理解。這樣的東西就算是記下來,寫下來,發上去,通常也沒有什麽意義。無非就是壹個及時反饋,求個自我安慰。如果說這本書有壹些重要的東西遺漏在我的復盤當中,那麽只有兩個原因非此即彼,要不就是我沒看懂,要不就是我認為不重要。
第二個部分:在我閱讀中標記的段落,我會以問題的形式,擴展開來談壹些東西。
第三個部分:總結全書當中具有指導性的法則。
股票在近代主要是兩個基本派別,即磐石價值理論和空中樓臺理論。
磐石理論的根基在於,股票的價值是在於公司未來可分配的紅利上。換句話說,公司增長的越快,賺得錢越多,可分配的利潤越多,則價值更高。這就是股票的內在價值。它是可以通過對現狀和前景的分析得出的。
但磐石理論在實踐當中,總會對於公司未來增長率產生分歧。無法預料的黑天鵝事件、政策的轉變、行業周期的等等都讓這個所謂未來增長率的非常困難,在現代社會這種信息分發效率上,如果有基本面的信息能對股票的內在價值產生影響,這也早就在這個價格當中體現了。
以空中樓閣理論為根基發展起來的指導工具,就是技術面分析。它的邏輯依據:歷史會重演。
所以無論我們現在用的指標是什麽,MACD、均線理論、KDJ、波浪形態也好、MACD等等技術面分析,它所給出的都是概率。
舉個例子來說,KDJ指標在4小時的k線圖當中,在底部區域K線由下方上穿D線,形成金叉。這是壹個買入信號的指標。但這個信號的實際意義在於:根據歷史的情況來看,出現金叉之後,行情快速拉升的概率很高。
註意,他說的只是概率很高,這個概率高多少?技術面分析並沒有告訴妳這壹點。
所以這裏面會有兩個有趣的現象:
1. 很多技術面指標的發明者,大半都是統計學家,統計學家,主要就是和概率打交道;
2. 妳在很多技術面指標的分析當中,都會聽到講師說這壹句話,不要就用壹個指標,要多個指標壹起用。當多個指標都發出買入信號,形成***振的時候,這個時候買入的時機是比較好的時機。換句話說,根據歷史情況數據,這幾個指標同時發出買入信號後,行情上漲的概率大大增加。
大多數技術面分析的專家,都是中短線的高手,有著自己的買賣邏輯和操作思路。實際上,中短期的市場中,是壹個零和博弈的市場,妳買出壹個股票,花了50塊錢,是因為有人在50塊錢的價格上賣給了妳。當這只股票的價格變成30塊錢的時候,妳以為妳虧20塊錢。其實,妳的錢早在妳買股票的時候就虧損了。妳現在只是想找壹個下家,以比50塊錢更高的價格賣給他罷了。
換句話說,基於技術分析信號的閃轉騰挪,並不意味著妳丟硬幣買個股票賺的要多,畢竟,賺錢的概率和丟硬幣人頭朝上的概率都是百分之五十。
預期收益率與標準差
在現代的價值投資理論當中,著重強調於風險這個要素。
它的核心要義在:
1. 計算出預期的收益率;
2. 計算出每種收益率方式,與預期收益率之間的離散程度,即方差或者標準差;
方差和標準差的大小,代表投資標地的風險與收益的關系。
舉個例子,妳買了黃金、股票、支付寶基金。妳的預期收益率計算為15%。但如果計算出的標準差特別大的話,也代表這妳能得到15%收益率的概率越小。
分散風險
風險分為兩部分,即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
非系統性風險,各家公司的自己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風險,這部分,是可以通過分散化的投資給分散掉的。舉個極端的例子,明天不是請天就是陰天(雨天也算),在晴天和陰天我都有投資,都有相應的收益和虧損,所以這種非系統風險,是可通過分散掉風險給解決掉的。
註意:晴天和陰天,兩者是非此即彼高度不相關(協方差為0),所以非系統性的風險就被完全給消化掉了。但如果投資的標地是相關的行業,兩者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協方差接近1),則不能拿到分散風險的作用。
有部分的風險是無法被分散的。即系統性風險,可以理解成為是大盤的走勢,投資標地整體經濟周期的風險。
可亙古不變的真理是,妳承擔了多少的風險,妳就獲得多少的收益。在這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下,妳分散非系統性風險,同事妳也降低了承擔這部分風險所帶來的收益。也就是說,妳獲得的收益,仍然來自承擔的系統性風險。
這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當中,預期收益率的計算仍然是不嚴謹的。我們可以預見的是企業明年是向上還是向下,反正都是個55開的事情。但是在這個55開背後,盈利或者虧損的百分比,我們是沒法精確預計的。例如,明年企業有50%的概率虧損,但是虧損多少,決定了我們的預期收益率。可虧損29%虧損15%,這些數字主觀意味太濃,並且沒有考慮到在這壹年當中出現的各種偶發事項對整體經濟的沖擊。
而系統性風險,舉個例子,通貨膨脹,會導致利率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可能會導致股票價格的上漲,或者通貨膨脹會加劇某些行業利潤縮水,但這些變量,是不能通過β所衡量的。
即,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代表的思路是好的,可以看出說:
風險和收益是正相關的。這個正相關說的是,妳通過技術手段(投資組合)的手段,去分散掉那些風險,也就意味著,妳不會得到那些被分散掉的風險的收益;
世界經濟現在是如何的復雜,任何壹種單壹的理論體系是沒法全面的評價壹只股票的;
我實際上是不敢茍同的。我理解的投機更像是賭博,在壹個相對規則簡單市場或者標地下,預期相對明確,但是卻建立在不可控的因素上。例如21點,規則簡單,預期相對明確,但是過程是完全不可控的。又例如我們說政治投機,燒冷竈。成本相對較低,預期也是相對明確的,而仍然是這個預期的建立過程,是妳完全無法把控的。
更重要的壹點,是可復制性。成功的投資者,都有壹個***性,即有自己的壹套投資哲學。這套投資哲學,是可以在不同時期復制,並且能夠賺取到收益的。但是投機和賭博類似,是不具備這個特質的。
實際上,現在的市場環境下,我們對於投資投機的定義是逐漸模糊的,區分這個實際上對於人並沒有特殊的指導意義。因為在消費時代的裹挾下,暫無壹套同行的觀念理論和同行準則。對於投資投機這種概念的區分,往往跟個人的道德水準,智力水平直接相關。例如,有的人認為炒鞋就是投資,但有的人卻認為,妳這純屬投機。
還有壹些在老派投資者的觀點看來,數字貨幣這個東西,純屬扯淡,是賭博、是投機。但這個行業發展到今日這個地步,仍然說明它必定存在著壹定的合理性,哪兒怕是壹定周期內的合理。智力水平高,富有煽動性的人還能以信仰、明天、希望等等詞匯來賦予妳覺得是垃圾的東西賦能。
所以,投資和投機,是能區別的,但好像並沒有什麽必要。
文中在回溯17世紀郁金香事件的時候有壹句話,叫做,“金融市場具有與生俱來的高能力,比如當出現能增加投機機會的金融工具的真實需求時,市場必定會提供那種工具。”
這話很有意思,細想壹下還真是如此。借貸、杠桿、債券、所謂權證、IPO、IEO,放到數字貨幣市場上,更是如此。
金融市場上是人性的放大器,任何構築在真實需求上的工具,都會被滿足。作者書中舉了很多例子,包括什麽裙擺理論(根據女士裙子的高度代表大盤行情的漲跌)類似這樣的工具都有人信。
前兩天不知道從哪兒看到壹句話,我們在壹家公司任職上班,其實也已經是壹種很大的投資了,如果再去買自己公司的股票的話,從多樣性的角度來說,是不智的。
這句話讓我重新審視了壹下什麽是行業。即,文中所說持續輸出利潤的能力。無論是選擇投身的行業,還是投資的公司,我們看中的是它的商業模式是否可行,能不能有錢賺,其次再看是不是風口。
因為所謂行業對社會的影響,充其量是個講故事的能力。故事,終究有講完的壹天,終究也有消失的壹天。
從公式來看,市盈率代表的是回本時間。例如說壹個100倍市盈率的股票,代表的是100年回本。但隨便查看壹些龍頭股票,他們的市盈率都是100、70、80的。而且這些公司看上去都是大公司,這是為什麽呢?
股票中有句話,叫做買預期,賣事實。市盈率高的這些公司,同樣也是被這些看好這家公司的人的預期給推高了。
他們同樣看好這家公司的前景,對這家公司的未來盈利情況抱有非常好的預期,於是在這個事實到來之前,就提前接入買了這家公司的股票,進而推高了這只股票的價格。
也就是說,人們看好的股票,會推高這只股票的市盈率。
1、壹只股票的股息和收益率越高,則價格越高>不解釋,股票從開始就是分紅的憑證,當然股息高,則價格高
2、派發的現金股息越多,價格越高>同上;
3、相同條件下,風險越低,價格越高>同上,註意相同條件下;
4、相同條件下,利率越低,價格越高>
這個是跟資本的流入直接相關的。股票相對而言,只是資本市場中的壹個標地,就拿債券來說。如果債券有相當高的收益,那大量的資本就會流入債券市場,而從股票市場中抽離出來,股市的價格就會大幅度下跌。反之,利率非常低,利率固定的債券和股票相比,競爭力就會變低,資金湧入收益更高的股票市場,帶來價格提升。
綜上,公司的增長率越高,增長持續時間越長,股息派發的越多,股票風險越小,利率平均水平越低,則股票的價格以及市盈率就會也高。
1、購買預期收益能夠持續五年以上平均水平的股票;
2、不要高於其磐石價格,可通過市場的平均市盈率;
3、尋找低市盈率的成長股。如果成長性實現,收益和市盈率均為大幅度上升,帶來大量的投資收益。而未來成長性已經被貼現的高市盈率股票,如果成長會兌現,損失會加倍慘重,收益和市盈率均會下降;
4、找有股市的股票;股票的價格並非圍繞在事實和數據上建立,而是也是有夢想和情緒的維度馳行。故事,就是這種放大大眾情緒,幫助的大家做夢的基礎。要多問自己,這只股票是否能夠捕捉大眾的想象力,投資者是否能在這個基礎上講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