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是壹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壹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壹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3段時,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是壹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壹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壹株樹,腳長出根須,深深紮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裏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己想像為壹株樹,使樹與?我?融為壹體。又如:?妳好呀,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著玄奧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著清澈的禪心,擡頭望妳,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妳也是壹位無言的禪者,雲霧攜來壹卷卷天書,可是出自妳的手筆?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壹位智者。由此可見,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妳會時時為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qing所感染。真的,如果用妳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妳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
我設計的練習充分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壹 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2、作者為什麽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展開想像,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第1問主要是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點,理清思路。第2問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關於第1問,要引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來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種景物,如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落葉、小花、陣雨、螞蟻、歸鳥等。關於第2問的回答,參見?課文研討?的有關內容。
二、假設妳是某壹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壹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這是壹道寫作訓練題。設題角度新穎,不是以遊人的視角寫景物,而是從景物的角度,讓它與遊人互訴心聲,實際上景物與遊人已經成為?朋友?。寫作時要引導學生註意?假設妳是某壹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的提示。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2:我將《山中訪友》壹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尊重文本,突出欣賞,強調語言品味,重視聯想和想象,註重閱讀的過程和方法。從整個課堂情況來看,本課的這些教學目標基本能壹壹落實。
綜觀全課,有兩點還是比較滿意的:
1.精心設計流程,鋪設對話梯度:
本堂課中,把教學流程設計為:先整體感知文本內容與作者情感,,再以品味作品中精粹的語言為支點,以誦讀為抓手,發揮聯想和想象進行仿寫,進壹步感受作品的魅力,實現學生與文本、教師、作者等的多重對話。其中, 把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個性美讀、模仿寫作這三個環節上。在這裏,品味語言就是發現、咀嚼語言之妙,個性美讀就是感悟、欣賞語言之美,模仿寫作就是觸摸、習得語言之本,當然,這壹切都必須建立在誦讀的基礎之上。如果說品味語言只是?明於心?的話,那麽個性美讀就是?明於口?,而模仿寫作就是?明於手?,這樣的教學流程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得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由模糊到清晰,從鑒賞到創造,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也收到了品悟式對話教學模式應有的效果。另外,隨著這三個教學環節的逐步展開,課堂對話的寬度和深度也隨之擴大。學生由著重於生本對話(品味語言)轉到著重於立足文本的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以及與作者的對話(個性美讀),最後開始與大自然、與自我對話(模仿寫作),整個課堂教學就這樣呈階梯式對話進行,將對話進行到底,將對話逐步深入。
2.巧用音樂背景,創設對話情境:
馬克思說:?只有音樂才能喚醒人的藝術感覺。?自古以來,文學與音樂就有著難解之緣,優美的音樂流入語文課堂,在營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像教學《山中訪友》這樣的美文,就巧妙地選用了三段優美的音樂,確實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上課之前,播放了第壹段音樂,這段鳥兒歡叫的音樂壹下子就吸引了學生,形成了閱讀期待。而學生的閱讀期待越強烈,與文本的沖撞就越激烈,在與文本對話中的收益也就越豐富。在品味了文章優美的語言之後,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個性美讀,放了第二段音樂,音樂與朗讀的有機結合,既愉悅了師生的身心,又讓語文課在審美中進行,得到了美的享受。尤其值得壹提的是在模仿寫作時播放的第三段音樂,仿佛把學生帶到了壹個美妙的大自然中,較好地拓寬了對話的空間,引起了學生的***鳴,觸動了學生的情思,筆下的仿寫作品也越來越精彩。
總的來說,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作者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要想使這個過程精彩紛呈、師生教學相長,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是極為重要的。雖然本課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不足,但教學像《山中訪友》這樣用優美的語言描繪美麗的景色、表達美好的情感的散文,采用這種多讀、多品、多悟的品悟式對話的教學模式實在可以收到異曲同工之效。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3:《山中訪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壹單元的第壹篇課文,是壹篇文質兼美、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動展現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單元主要內容為?感受自然?。本課的特殊之處在於作者以他獨特的觀察視角,采用聯想和想象,賦予山中萬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璣珠,句句含情,讀來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給人美的`享受。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 古橋、樹林、山泉?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壹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我在教學本課的時候,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註重讓學生欣賞文章畫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品味文章清新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六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接觸了壹些散文,但對散文的特點還不能深入理解。不過學生已經具備了壹定的朗讀能力,可以通過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同時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善於模仿,通過閱讀體驗可以和作者產生壹定的情感***鳴。
針對本課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特點,我通過感情誦讀法:教學生讀散文,註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入境悟情、審美學文,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通過音樂渲染、圖像再現、語言描述等形式,讓學生觀察思索,入境悟情。數據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點,讓學生在誦讀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特色。最後進行仿寫訓練法:運用第二人稱及擬人、想象等手法介紹壹兩個妳自然界的朋友,說清楚以他為朋友的原因,培養寫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練習,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壹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課文分析時,用第三段做例子,重點講解。其他的段落,學生自己讀,先說說這壹段落該用什麽語氣語調來朗讀,再讓他根據自己的理解與體會朗讀出來。然後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過程中,爭取讓每壹個學生發言,讓每壹個學生都能有表達自己的機會。
最後強調,文章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思新奇,想象豐富,充滿童心童趣。以?山中訪友?為題,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為壹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壹體,又怎麽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來引起***鳴
進行本課,在仿寫時處理的比較粗糙。朗讀的時候學生對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說明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