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學期地理教學反思5篇
地理是世界或某壹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那麽七年級上學期地理教學反思怎麽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學期地理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上學期地理教學反思篇1
地球和地球儀是七年級學生們走進地理跨過的第壹道大門。首先講述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所經歷的漫長的過程。教材選取了四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達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歷程(從猜想到實踐,從不科學到科學)。顯然,“天如鬥笠,地如覆盤”之說,比“天圓地方”之說有了很大的進步。而這種猜想的進步,又是基於人們對很多現象的觀察。教材設計了兩個“活動”,讓學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實驗、觀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狀。麥哲倫環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礎上的壹次偉大的實踐。地球的衛星照片,最有力地說明了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形狀早已被人們熟知,因而重點不在於讓學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讓學生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從中受到科學觀的教育。
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活動有兩層意思:壹是用實際例子,並通過學生動手、動腦,體驗過去人們是怎樣證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進壹步引導學生思考,說明壹個真理的發現,需要多方考證,不能簡單下結論(試想壹下,地球是圓的或圓柱形,觀察的結果可能相同)。
(1)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後消失。
(2)發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壹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有了壹個基本的認識,在認識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了古人對於地球形狀艱辛的探索過程。在本節課過程當中,學生們充滿了興趣,但在對如何認識地球的形狀提問時亦發現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壓抑,課堂上勤動腦勤動手的學生不多,大多數人仍是被動的接受,我們必須在課堂中改變這樣的學習習慣,才能讓學生真正的融入到課堂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經線緯線經度緯度教學反思
地理課程標準要求“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它的意思是學生拿著地球儀通過觀察去發現經緯線的特點,去發現並歸納經緯度的劃分方法,經緯網定位的方法。但是就是這地球儀上的兩種線,甚至學生上了高中也不壹定能搞清楚
到現在還有學生問我“為什麽緯度的數字要寫在圖的右側(或左側)從上到下豎著排......?”那如果讓妳數壹數人行橫道的斑馬線有幾條,妳要把每壹根斑馬線的序號寫在什麽位置?(只能是左側或右側)這不是壹個道理嗎?
在方格狀經緯網上,給經緯度標上字母是壹個難點,記住找到緯度(或經度)度數變大的方向,“上北下南”比較好記,“左西右東”比較難記。正好可以和後面東西半球判斷相聯系。通過比較經度大小的方法,西經和20度比較,東經和160度比較,在東半球就舉右手,在西半球就舉左手,教學中的反饋壹目了然。幾次下來,學生潛移默化的就記住了“左西右東”,而且當作壹種課堂遊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寓教於樂,都在積極動腦,積極地參與課堂的學習中來,學習效果當然更好。
利用經緯網定位教學反思
《利用經緯網定位》壹課的學習,是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壹個難點,對於空間思維能力不強的初中學生來說,學習上是比較難理解的;同時,這壹課本身的學習內容並不多,它是上壹課經線和緯線的延續也是上壹課學習的`目的,所以,只要上壹課的學習基礎打好了,這壹課就
簡單多了;另外,課標的要求是:讓學生學會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基於以上三點,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通過經緯網課件師生互動,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明白利用經緯網定位的原理。然後,通過壹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熟練的掌握知識。
經過教學實踐,收獲很大,具體反思如下:
1、有遺漏的地方。例如,在講到經緯網定位的註意事項,讓學生說出如果不寫明東西經和南北緯,就會找到四個點時,本來設計的讓學生在圖上找到是哪四個點,結果給遺漏了。
2、缺少終結性評價。課堂上,讓男、女同學比賽,激發學習興趣的活動,在課程結束時,應給學生終結性評價。結果沒有給以及時的評價。
另外,課堂中學生的表現,給老師帶來驚喜,也給課堂效果添彩不少。主要表現在遊戲求救這壹環節,學生自己設計的遊戲情境,遠遠超出教師的意料,甚至比教師的設計還更勝壹籌。我想,這些亮點真是教師應該註意的,在備每壹節課時,教師都應該充分挖掘學生個體潛力,使他們有機會表現自己,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這將會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再上這壹課時,我壹定註意以上這些問題。
《地球的運動》是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還是中考的必考內容。第壹課時主要是探究地球的自轉以及自轉帶來的自然現象。上完這節課後,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美中不足的遺憾,現反思如下:
1、地球儀端來端去。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不能端來端去,這樣就會讓學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後有關地球方面的教學是不要將地球儀移動。並且太陽光的方向要壹致。我上課時用手托著紙板,結果壹方面手不能騰出來,另壹方面手又動來動去。實際上有關需要壹個參照系的教學都要固定壹個物體做參照物。
2、本節課應該多讓學生上來轉地球儀的方向。有時候學生會說地球的自轉是自西向東轉,但叫他上來真的轉壹轉可能就不會了,說明他並沒有真正地懂,有許多時候學生只是沒理解的機械記憶。
總之,經驗是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我也將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提升自我!
地球的公轉這壹課內容難度較大,對於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而且內容較多,從地球公轉的基礎知識到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再到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將地球公轉這壹部分內容分為兩課時。第壹課時主要是兩部分教學內容,即地球公轉的基礎知識與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本節課為第壹課時。
在講授的過程中,教師盡量采用直觀的教學手段,通過讓學生演示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的情形,讓學生總結出地球公轉的基礎知識,包括周期、方向、軌道形狀等;通過簡單的示意圖與圓規展示,讓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的概念;通過直觀的flash演示,讓學生了解太陽直射點在壹年內的移動情況,並在圖中讀出。最後,以學生在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坐公交車的問題,對整堂課做壹個拓展,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整堂課,教師試圖讓學生處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參與學習,並以此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而,課堂中還是有很多細節的問題需要註意,例如教學語言的精確、教具擺放的合理,另外,及時地對學生進行表揚也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途徑。在這些方面,還需要更多的改進。
七年級上學期地理教學反思篇2經過壹學期的初壹地理教學,我發覺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壹門必修課程。它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它既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相聯系,又與歷史、思品等社會學科密切聯系,是唯壹壹門跨文理兩大科學部類的學科,地理教學在中學各學科教學中因其獨特的性質,使地理教學方式多樣化,幾乎可以借鑒所有學科的教學模式,以下是我壹學期的體驗和反思。
1、結合教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從關註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壹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壹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為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初壹學生年齡在13歲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現欲非常旺盛的時期,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有“說”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非常強烈。
新課標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敘述,文字表達簡潔明了,從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加大了“活動”、“閱讀”、“思考”方面的篇幅內容,使“活動”、“思考”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教材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學生創設“多說”學習情境,師生壹起討論,***同完成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識,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觀。
2、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征,開展探究學習法,為學生創設壹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3、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系,達到“天人合壹”,實現可持續發展。 上冊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由於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著,學生容易接受,便於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灘上的人感覺地面“好燙”而水中的人則感覺“水裏還是涼的”,晚上情況相反;冬季感受與夏季相反這些老師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因此在學習“海陸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內容時,聯系生活實際借助於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運用“水陸受熱散熱的差異”原理解釋生活現象與問題,從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識,學生易於接受“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於海洋,冬季相反”。
初壹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野外迷路怎麽辦?”“地圖定位與估算距離”等,對學生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七年級上學期地理教學反思篇3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妳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的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壹、反思是否具備新課程的教育教學能力
新壹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關註那些理性的***同的知識,關註學生對知識目標的認知和追求,更要關註學生個性的差異,關註學生能力的發展和人生價值的確定,關註學生個性的張揚,註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主動探究,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針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作為壹名地理教師,想壹想自己是否正在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學生心理動態的發展,是否想探究構建適應新課程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
二、反思是否強化了地圖教學
地圖是地理新課程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將知識化繁為簡,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理解鞏固學過的地理知識,獲取新的地理知識,而且有利於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地理新課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圖,如七年級上冊就有132幅,而且種類很多,有示意圖、素描圖、景觀圖、統計圖、曲線圖、柱狀圖、餅狀圖等,並且均是彩色 圖。面對這些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為教者,妳想過沒有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等等。
三、反思是否註重了活動教學
活動是實施課程目標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課程的壹大特色。活動可將多傳輸渠道於壹體。不僅有利於學生獲得的有效信息達到值,而且有利於實現各種感官、生命存在的意義。這說明活動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協同參與探究,使聽、看、說、思、做有機配合,使學生學會探究和體驗,提高學習能力。地理新課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動。如七年級上冊有34個活動,活動內容豐富,有小制作、模擬演示、讀圖分析、動腦思考、填表、計算、繪圖、談感想看法等。遇到這些活動,妳得問自己,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每壹項活動內容都是結合當地特點精心設計組織的嗎?每壹項活動內容都培養了學生相應的能力嗎?學生能感受到學習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嗎?
四、反思是否聯系了學生現實生活。
教育家陶行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確如此,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而地理教學更離不開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僅使學生學得有興趣,學得輕松愉快,而且有利於啟發學生思維,獲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為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提供內在動力,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地理新課程提供了許多與學生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註重學生經驗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註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如感受多變的天氣,根據天氣預報安排生產與生活等。請問自己,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生活經驗心中有數嗎?是否充分發揮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作用?是怎樣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識的等。
七年級上學期地理教學反思篇4在壹個月的地理教學中,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後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在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壹)、對培養學生創新知識和創新思維的反思
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於創新,發展學生的自主創新學習的信心,教與學的關系應該是平等,協商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麽方向發展,在課堂上,壹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沈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初壹地理內容適宜搞壹些遊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為切入點,有什麽特征有什麽規律是什麽原因,有什麽樣的聯系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展思想,從而形成壹種不唯書,不唯師,敢於質疑敢於於創新的學習風氣。
(二)、對運用主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反思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於對尹有教材同現實生活問題聯系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運用主體教學,給學生壹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找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穿插壹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對設計教學目標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系,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對策: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景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 望,並註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四)、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註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壹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後仍然對壹些基礎知識不明確。對策:引導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壹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了解題目要求。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後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地理是壹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註重實際應用。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壹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於樂;另壹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年級上學期地理教學反思篇5工作即將結束,雖然我是“半路出家”,改行教地理,但因為我有壹顆熱愛教育、幹壹行愛壹行的紅心,邊學習邊實踐,邊請教邊領會,並且用高效課堂的模式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們越來越熱愛地理課。
通過我的地理教學,學生們對地理知識有了較大的認識,並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他們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圖知識、陸地和海洋知識、天氣與氣候知識、居民與聚落知識、發展與合作和人文環境等自然地理知識,並認識到學習地理與生活的關系,認識到了學習地理的'重要性。不是應付考試,而是為了將來走向社會和走向世界的需要。
通過我的地理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民族素質。地理教學貫徹了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就使他們具備所必需的地理基礎知識,使他們更加熱愛祖國,熱愛地球,熱愛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保護世界環境的壹員。
通過我的地理教學,使學生樹立了可持續發展觀念。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通過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資源發展生產。在利用合理時,就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利用不當時,則會出現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環境被汙染等危及人類生存的問題。這樣就體現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來”的宗旨。在教學過程中,我收集壹些地理材料和圖片,使學生認識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工農業生產和社會進步,以及不同的國家所出現的程度不同的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通過我的地理教學,啟迪了學生的智能。在教學時,我註意學生智能的發展,充分利用我設計的導學案,啟發誘導學生用地理知識聯系生活實際,聯系本地區實際,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到壹些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國際事務及學生生活等方面與地理教學內容有關的事例,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擴展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地理教學,除了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地理知識以外,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了解了我們祖國的土地遼闊、資源豐富,從而更加熱愛它。同時也意識到我們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的現狀,培養了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激發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從而樹立起為社會主義祖國奉獻的遠大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