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初壹歷史復習資料 要點

初壹歷史復習資料 要點

第壹單元(1---4課)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 遠古人類

課堂導學

本課主要涉及到我國原始人群。主要掌握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距今年代、地點、生產生活情況。

知識梳理

壹、元謀人

1、時間---距今170萬年; 2、發現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3、地位: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定的最早人類

4、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二、北京人:

1、時間—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

2、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裏

3、地位:

A:北京人使用工具----打制石器,

B;北京人使用天然火,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壹大進步;

C:北京人生活方式-----群居

三、山頂洞人

1、時間---距今3萬年;

2、發現地點: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的洞穴

3、他們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4、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經懂得磨光和鉆孔技術,會制造骨針

5、會人工取火;

6、生活方式---“氏族公社” “氏族”—按血緣關系結合起來。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課堂導學

本課主要涉及到我國原始居民: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主要生產、生活情況。

知識梳理

壹、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七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

3、使用工具---磨制石器,這種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叫新石器時代。

4、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5、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

3、使用工具---磨制石器。

4、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5、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和箭頭。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出現黑陶和白陶

4、在後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貧富分化的原因在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通過隨葬品的多少看出貧富的明顯。

第3課華夏之祖

課堂導學

主要講述了華夏族(炎黃子孫)的來歷以及民主推選首領的辦法----禪讓制及推選出的堯、舜、禹以及第壹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建立。

知識梳理

壹、炎黃戰蚩尤

1、炎黃子孫(華夏族)的來歷:在距今四五千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炎帝和黃帝聯合打敗了東方的蚩尤部落。炎帝和黃帝的結合,形成日後的華夏族。

2、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幹部分。

二、黃帝-----“人文初祖”倉頡發明了文字。

三、堯舜禹“禪讓”

1、繼黃帝之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首領還有堯舜禹。

2、禹治水;

3、堯傳舜,舜傳禹,這種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方法,歷史上叫“禪讓”

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國歷史上第壹個奴隸制王朝,標誌著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形成。

知識梳理

第1、2課主要涉及到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和遠古居民

(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易混知識點有:

1)從時間上區別:

元謀人距今170萬年;北京人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山頂洞人距今3萬年;河姆渡居民距今七千年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五六千年;大汶口居民距今四五千年。

2)從地點上區別:

元謀人位於雲南省元謀縣;北京人位於北京西南周口店;山頂洞人位於北京周

口店龍骨山頂部;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 ;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陜西

西安半坡村);大汶口居民位於山東大汶口。

位於長江流域的文明古人是:元謀人和河姆渡居民

3)從使用工具或典型特征:

①我國境內已知最早人類是:元謀人;

②使用打制石器(舊石器時期)居民是: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雖使用打制石器,但懂得磨光和鉆孔技術,會制造骨針。

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時代)居民是: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

③使用自然火的是北京人;用人工取火的是山頂洞人;使用骨針的是山頂洞人;會種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會種植粟的居民是半坡居民;使用弓箭的是半坡居民;會開挖水井的是河姆渡居民;會制造彩陶的是半坡居民;有黑陶和白陶之分的是大汶口居民;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的是大汶口居民。

第4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課堂導學

夏、商、西周的建立和滅亡,構成了本課的主線索。本課首先簡要地敘述了約公元前2070年我國第壹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和夏桀無道為湯所滅、商朝建立的史實。其次,敘述了盤庚遷殷以及商紂的殘暴和武王伐紂,西周的建立。最後,敘述了周初統治者為鞏固奴隸制政權而實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滅亡。

知識梳理

壹、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國歷史上第壹個奴隸制國家,我國早期國家產生的標誌是夏朝的建立;

5、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6、夏朝最後壹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王盤庚遷都到殷,後來商朝又叫殷朝。

3、商朝最後壹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4、周文王重用姜尚

5、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重要年代 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

約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禹

約前1600年 湯滅夏,商朝建立 商王湯

約前1300年 盤庚遷殷 商王盤庚

前1046年 牧野之戰,西周建立 周武王(姬發)

前771年 西周滅亡 周幽王

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課堂導學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

知識梳理

壹、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出現青銅器;2、到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有司母戊鼎----至今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和四羊方尊3與商周同期,在我國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壹種青銅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第6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課堂導學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春秋和戰國的歷史分期,春秋大國爭霸和戰國七雄兼並戰爭的情況及其作用。

知識梳理

在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數民族戎族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烽火戲諸侯”的典故與周幽王有關)

壹、春秋爭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東周開始。

(列舉夏、商、西周的建立者和三個暴君、末代國王

夏:啟、桀、桀 商:湯、商紂王 西周:周武王、周厲王、周幽王)

2、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3、著名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4、齊桓公稱霸的條件:

A:齊國盛產魚鹽,經濟富庶,是東方的壹個大國,

B: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

C: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策

D: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會盟,周天子派代表參加,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成為春秋時期第壹個霸主。

5、城濮大戰:公元前7世紀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勝,楚敗,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6、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但在爭霸過程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壹些較大的國家。

二、戰國七雄:

1、戰國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2、韓、趙、魏三分晉國,後來田氏建立齊國。

3、列舉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結合圖位置:最北是燕國;最南是楚國;最東是齊國;最西是秦國)

4、這個時期的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

5、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6、材料“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1)當時越國、吳國的國王是誰?答:越國的國王是勾踐;吳國的國王是和閭

2)這句話是誰說的?答:是伍子胥;

3)“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是什麽意思?答:用十年時間生育人口,聚集財富,而後再用10年時間教育訓練。

7、材料:壹副對聯“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事竟成,臥薪嘗膽,三千鐵甲可吞吳”

1)這副對聯說的是古代哪兩位歷史人物的故事?答:是項羽和越王勾踐的故事。

2)他們分別是什麽歷史時期的人物?答:項羽是秦朝,越王勾踐是春秋時期的人。

3)舉出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成語故事4個。答:退避三舍,臥薪嘗膽,紙上談兵、圍魏救趙。

4)從他們身上,妳學到了什麽可貴品質?答:勇敢、堅強、有毅力、意誌堅強、有誌氣。

課堂導學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勇於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受到後世的崇敬。

知識梳理

壹、農業的進步:

1、春秋時期,鐵器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上開始使用。到戰國時期,鐵農具已經很多,這標誌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2、我國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戰國時期進壹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壹次革命。

3、秦國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變法:

1、背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奴隸主將新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並出租,這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課本把它歸納成為三條。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四、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地主階級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我國封建社會形成了。(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五、材料“春秋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壹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麽?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六、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壹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鬥爭。

第8課中華文化的勃興(壹)

課堂導學

通過學習,使學生重點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國古代歷法和詩人屈原。了解我國先秦文字的演變,天文、歷法、醫學和音樂的成就。

知識梳理

壹、文字: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二、天文、歷法:

1、 歷法產生於夏朝,完善於商朝;

2、夏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的記錄;商朝

3、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是我國古代的偉大詩人,他創造出壹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有關屈原的材料“長太息以掩梯兮,哀民生之多艱”1)選自屈原《離騷》2)該詩句反映出作者什麽樣的思想感情?答:反映出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

6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課堂導學

通過學習本課,重點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軍事家的主張。

此外,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還要註意分析這樣壹個問題:關於戰爭,墨子反對非正義戰爭,孟子則不加區別地反對壹切戰爭;關於治理國家的方法,孟子倡導“仁政”,莊子提出“無為而治”,韓非子則主張法制,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應看到孟子政治主張中的環保意識,及珍愛能源和保護環境的思想。 { 知識梳理}壹、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壹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法的思想。

二、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學說,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對教育的貢獻: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

3、他編訂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編寫的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叫《論語》

三、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四、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A:實行法制;B: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六、兵家---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孫武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還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七、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八、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麽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麽?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九、“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1)是誰提出的?是什麽學派代表人?答:是孟子提出的,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

2)他在政治上有何主張?答: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

十、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麽意思?體現了什麽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辯證看問題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妳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壹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它使人認識到:什麽事物都不是絕對的,都是可以變化的。貌似強大的人可能會被弱者打敗,看起來聰明的人可能壹生無所作為,平凡的人由於努力可能會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本課小結

本課主要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儒、墨、道、法、兵諸家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主張,列表如下:

姓名 時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晚期 《論語》 提出“仁”的學說,主張“為政以德”。主張“因材施教”、謙虛好學、“溫故而知新”

墨子 戰國 主張“兼愛”、“非攻”

老子 春秋末期 《道德經》 認為壹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互相轉化。主張以柔克剛

韓非 戰國 主張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

孫武 春秋晚期 《孫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其主要內容可歸納為下表內容:

朝 代 建立者 末代國君 暴 君 建立時間 滅亡時間 都 城 其他

夏 朝 啟 桀 桀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1600年 陽 城

商 朝 湯 紂 紂 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殷

西 周 周武王 周幽王 周厲王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鎬京 東 周 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洛陽

①夏朝:

A: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標誌著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禹死後,傳位給啟,標誌著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B:歷法產生於夏朝;夏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

②商朝:

A: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叫“甲骨文”

B:青銅文化在商朝進入燦爛時期。至今發現的最大青銅器是司母戊鼎;青銅器中的精品是四羊方尊。

C:歷法在商朝得到完善。

D:商朝在歷法上有了日食、月食記錄。

E:商朝暴君紂王發明“炮烙之刑”

③西周:

A:為鞏固統治,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B:西周在公元前771年被少數民族戎族滅亡。

C:西周暴君:周厲王“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D:西周末代國君: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E: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國人”即平民)。

④東周: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

戰國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壹、春秋時期:

1、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2、春秋首霸: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提出了“尊王攘夷”。

稱霸的條件:A:齊國盛產魚鹽,經濟富庶,是東方的壹個大國,B: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C: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策 D: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壹個霸主。

3、公元前7世紀晉楚通過城濮大戰,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退避三舍” 4、有關勾踐“臥薪嘗膽”的材料

材料:壹副對聯“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事竟成,臥薪嘗膽,三千鐵甲可吞吳”

1)這副對聯說的是古代哪兩位歷史人物的故事?

答:是項羽和越王勾踐的故事。

2)他們分別是什麽歷史時期的人物?

答:項羽是秦朝,越王勾踐是春秋時期的人。

3)舉出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成語故事4個。

答:退避三舍,臥薪嘗膽,紙上談兵、圍魏救趙。

4)從他們身上,妳學到了什麽可貴品質?

答:勇敢、堅強、有毅力、意誌堅強、有誌氣。

材料“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1)當時越國、吳國的國王是誰?

答:越國的國王是勾踐;吳國的國王是和閭。

2)這句話是誰說的?答:是伍子胥

3)“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是什麽意思?

答:用十年時間生育人口,聚集財富,而後再用10年時間教育訓練。

5、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的影響: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但在爭霸過程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壹些較大的國家。

6、春秋時期,鐵農具、牛耕開始使用;牛耕的使用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壹次革命。春秋時有了世界上最早關於哈雷慧星記錄。

二、戰國時期:

1、戰國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2、戰國初年,韓、趙、魏三分晉國,隨後田氏代齊。

3、列舉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結合圖位置:最北是燕國;最南是楚國;最東是齊國;最西是秦國)

4、戰國時期的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其中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的是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紙上談兵”與長平之戰趙括有關)

5、戰國時秦國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6、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的時間、在位國君、內容、影響。(商鞅變法是該時期變法中最徹底的壹次)

7、戰國時鐵農具、牛耕得到推廣。

8、戰國時產生了二十四節氣。

第10課“秦王掃六合”

課堂導學

通過本課學習,掌握秦朝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和秦始皇鞏固統壹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長城、靈渠兩項古代工程。

歸納 “秦始皇鞏固統壹的主要措施”,培養初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秦朝統壹歷史作用的分析,要認識到:統壹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的統壹在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和進步作

知識梳理

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都:鹹陽。

2、秦朝鞏固統壹加強統治的措施

贏政統壹六國後,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

壹、政治上——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A贏政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壹切大權。

B中央政府設置丞相、禦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

禦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時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後來增加到40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 秦統壹後,在全國統壹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壹了度量衡;把小篆作為全國統壹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三、思想: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發布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可收藏有關醫學、占蔔、種植的書,其它壹律燒毀,又把暗中誹謗他的儒生全部活埋,這就是“焚書坑儒”。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

四、修築長城和開發邊疆:

1)秦朝統壹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以上是秦朝鞏固統壹加強統治的措施。

3、談壹談,秦朝在我國歷史上起了什麽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壹的新局面。自秦統壹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壹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壹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壹,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裏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

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壹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壹了度量衡。秦統壹後,把小篆作為全國統壹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壹使用圓形方孔銅錢;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4、秦朝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壹帶,南到南海。

5、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統壹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壹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麽?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壹,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

課堂導學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並了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

通過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培養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思考秦亡前後,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初步比較戰爭性質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要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壹、秦的暴政:

A秦朝的賦稅徭役繁重;B秦朝的刑法很嚴酷,有“族誅”、“連作”。

二、陳勝、吳廣起義:

1、時間----公元前209年; 2、領導人---陳勝、吳廣;3、地點----蘄縣大澤鄉;

4、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5、在陳建立了政權。

三、陳勝、吳廣起義的意義:陳勝、吳廣發動的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四、秦朝的滅亡:

公元前207年,項羽在巨鹿之戰(“破釜沈舟”的故事)以少勝多,打敗了秦軍的主力,與此同時,劉邦率兵攻占鹹陽,秦朝滅亡。

五、楚漢之爭:

1、項羽和劉邦為了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楚漢之爭”

2、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劉邦就是漢高祖。

3、項羽在烏江自殺。

六、材料“貧苦農民900人,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邊界,中途遇上了大雨,誤期不能到達要處死,號召大家起義”

1)這是哪次起義的情景描述?答:是陳勝、吳廣起義。

2)說出起義的時間、地點。答:公元前209年,在大澤鄉。

3)起義的口號是什麽?答: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4)這次起義的作用是什麽?答:作用是:陳勝、吳廣發動的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知識歸納

本節課學完後,可以將秦朝的重大歷史事件,整理成大事年表(如下圖),訓練自己梳理歷史知識的能力,學會其列表歸納史實的方法,從宏觀上把握整個秦朝歷史的發展線索。

時間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滅六國,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 大澤鄉起義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7年 秦朝滅亡

公元前206年 楚漢戰爭開始

公元前202年 楚漢戰爭結束,漢朝建立

農民戰爭是第壹次學習的課題,在學習中註意把握五要素(時間、地點、領導人、事件、影響或意義)和三步曲(原因、經過、結果),訓練系統、有序地掌握知識,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