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壹夜征人盡望鄉寫作文

壹夜征人盡望鄉寫作文

1. 「作文」請以“擁有與尋找”為話題,寫壹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

那壹葉鄉愁 “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是什麽樣的樂聲,會有如此大的力量,可以讓所有的征人徹夜未眠?是什麽樣的感情有如此大的感召,直達所有人的心底?是鄉愁,是心靈深處對家鄉的思念。

小時候,我壹直不懂,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家、擁有自己的親人嗎?為何還要在尋找家的途中如此惆悵,如此苦惱?長大以後,我才明白生活的無奈——擁有有時也只是壹種奢望。 總想起蘇軾在中秋月圓之夜不能與弟弟團圓的情形。

壹人獨飲美酒,遙望明月,寄思故鄉,尋找家人的影子,最終吟出“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的千古絕唱。 總想起老舍遊倫敦、住巴黎的情形,他在街上走著,尋找著北京城的喧鬧;與人交談,尋找著如北京樣的厚重的人情味,卻始終不能如願。

他於是盼望著回國,盼望著去重新擁有那份只屬於家鄉的溫暖。 總想起,蕭乾的好友在美國旅居的的情形,將庭院裝扮得如故土壹般,更像個孩子似的向友人要壹顆棗核兒,只為擁有那家鄉的壹種感覺。

他們都因離開了故土而擁有了壹份深深的鄉愁,而又都因為這份鄉愁去四處尋找。尋找家鄉的味道,家鄉的氣息,無怨無悔。

記得在林清玄先生的壹篇散文裏,曾講到這樣壹件事情。壹位中年男子得知林先生是自己的老鄉時激動萬分,當即在臺北的街頭唱起了鄉歌。

可憐壹個壯年男子唱著唱著就號啕大哭。原來這是壹個早年被抓來打仗的壯丁,從那時起,他就失去了妻子兒女。

那淚眼朦朧中漂灑著多少對家鄉的酸楚的記憶和思念啊! 人們對家鄉的思念與找尋是何等的迫切,何等的執著。這其中包含的絕不是徐誌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淡然,而是不得不在乎的鄉土情結。

因為曾經擁有過,所以我們了解家鄉的溫暖,於是就有了對家鄉的依戀。壹張張親人的臉龐就是我們心靈最好的慰藉。

所以當我們離開家鄉時,我們又開始去尋找。在尋找的過程中,我們又擁有了另壹份情感——鄉愁。

壹葉鄉愁,牽引著我們苦苦尋找。或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命就是壹個不斷擁有和尋找的過程”。

……。

2.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前兩句展現了怎樣的邊塞景象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 壹夜征人盡望鄉.這是壹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詩題中的受降城,是靈州治所回樂縣的別稱.在唐代,這裏是防禦突厥、吐蕃的前線.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遠望回樂城東面數十裏的丘陵上,聳立著壹排烽火臺.丘陵下是壹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積雪壹樣潔白而帶有寒意.近看,但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淒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壹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而壹種置身邊地之感、懷念故鄉之情,隱隱地襲上了詩人的心頭.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裏,夜風送來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征人望鄉之情.“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不知”兩字寫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壹例外的不盡的鄉愁。

3. 古詩《夜上受降城聞笛》

夜上受降城聞笛 類別:七言絕句 體裁:詩 年代:唐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註解:1、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即當地的山峰.回樂峰指城東的烽火臺.2、受降城:唐代有東、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3、蘆管:笛子.韻譯: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淒涼的蘆管,壹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評析:?詩意在抒寫邊防將士之鄉情.前二句寫月下邊塞的景色;三句寫聲音,聞見蘆管 悲聲;四句寫心中感受,蘆笛能動征人回鄉之望.全詩把景色、聲音,感受融為壹 體,意境渾成.《唐詩紀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仔細體味全詩意境,確 也是譜歌作畫的佳品.這是壹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詩題中的受降城,是靈州治所回樂縣的別稱.在唐代,這裏是防禦突厥、吐蕃的前線.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遠望回樂城東面數十裏的丘陵上,聳立著壹排烽火臺.丘陵下是壹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積雪壹樣潔白而帶有寒意.近看,但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淒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壹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而壹種置身邊地之感、懷念故鄉之情,隱隱地襲上了詩人的心頭.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裏,夜風送來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征人望鄉之情.“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不知”兩字寫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壹例外的不盡的鄉愁.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蓄勢有余,末句壹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辟,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回旋,用擬想中的征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夏然而止處仍然漾開壹個又壹個漣漪.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就在於把詩中的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壹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於壹爐,組成了壹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壹.(陳誌明) 本詩的註解是舊註,對“受降城”的解釋與“解析”有矛盾.其實,本詩中的“受降城”不是指張仁願築的“三受降城”,而是指回樂城(唐靈州城).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二十年(646年)曾親自到靈州(回樂)接受11個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的歸附,史稱“靈州受降”,所以,靈州城(回樂城)又叫受降城.當時,唐太宗李世民高興地寫了好幾首詩以記其盛,其中有壹首詩還被刻成石碑,豎立在靈州城內,詩曰:雪恥酬百王,除兇報千古.昔乘匹馬去,今驅萬乘來.近日毛雖暖,聞弦心已驚.…解析部分對了,註釋部分沿用舊說,錯了.唐代回樂(靈州城)在什麽地方呢?就在今寧夏吳忠市.(1).前兩句用"沙似雪"和"月如霜"營造了怎樣的環境氣氛?(2).作者通過"聞笛",感受到吹笛人的什麽感情?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1、“沙似雪”、“月如霜”兩個生動的比喻,營造了邊塞的荒涼、淒冷的環境氛圍.2、通過"聞笛",感受到吹笛人濃烈的鄉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