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的體表和腸道中。其中,海洋弧菌是海水和許多海洋生物的正常或有益菌群成員,有許多海洋弧菌是養殖蝦類和魚類的重要病原菌。
創傷弧菌大多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的海洋地區,且自然生存於河海交界處,需要壹定鹽分(0.7%~1.6%)和適宜的溫度(20~40℃)才可生長。人感染創傷性海洋弧菌和海水汙染無關。
所致感染病例多在夏秋兩季,壹方面夏秋季水溫較高,適合海洋弧菌的生長和繁殖;另壹方面,人們和海洋接觸的機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增加。
海洋弧菌大多發生在臺灣的中南部,尤其在高雄和臺南發現非常多的案例,但這種病也是相當罕見的,到目前為止,臺灣發現的病例不超過100個。
這種病菌不但在臺灣少見,在歐美國家更是少,幾乎可以說是沒有,原因是海洋弧菌大多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的海洋地區,它與霍亂弧菌是屬於同壹類的病菌,所需的溫度是攝氏20度左右,還有0.7-1.6%鹽分的海水,夏日(8月-10月)較常見,出現此種病例的地區有泰國、馬來西亞、澳洲、美國緯度較低的地方及日本都曾經發生過。
創傷弧菌也叫海洋弧菌,是壹種棲息於海洋中的嗜鹽的革蘭陰性菌,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臺灣壹帶常見,它們喜歡生長在20攝氏度至25攝氏度的水溫中。壹旦人體感染後,壹般會在48小時內出現感染性休克、皮膚肌肉壞死、膿毒血癥,進而引起多臟器功能衰竭。有文獻記載,75%的患者可能會喪命。
通過傷口傳染是這種創傷弧菌的最主要傳播途徑。此外,生吃海鮮,如腌制的螃蟹、牡蠣等這些貝殼類海鮮容易成為傳播載體。由於創傷弧菌壹般臨床上比較罕見,早期正確診斷困難,大多均在典型的臨床癥狀表現出來後,再結合接觸海水或海產品病史方可做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