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什麽叫多普勒效應和哈勃定律?

什麽叫多普勒效應和哈勃定律?

多普勒效應(Doppler effect)是為紀念奧地利物理學家及數學家克裏斯琴·約翰·多普勒(Christian Johann Doppler)而命名的,他於1842年首先提出了這壹理論。多普勒認為,物體輻射的波長因為光源和觀測者的相對運動而產生變化。在運動的波源前面,波被壓縮,波長變得較短,頻率變得較高 (藍移 (blue shift))。在運動的波源後面,產生相反的效應。波長變得較長,頻率變得較低 (紅移 (red shift))。波源的速度越高,所產生的效應越大。根據光波紅/藍移的程度,可以計算出波源循著觀測方向運動的速度。恒星光譜線的位移顯示恒星循著觀測方向運動的速度。除非波源的速度非常接近光速,否則多普勒位移的程度壹般都很小。所有波動現象 (包括光波) 都存在多普勒效應。

多普勒效應詳解

多普勒效應指出,波在波源移向觀察者時接收頻率變高,而在波源遠離觀察者時接收頻率變低。當觀察者移動時也能得到同樣的結論。但是由於缺少實驗設備,多普勒當時沒有用實驗驗證、幾年後有人請壹隊小號手在平板車上演奏,再請訓練有素的音樂家用耳朵來辨別音調的變化,以驗證該效應。假設原有波源的波長為λ,波速為c,觀察者移動速度為v:

當觀察者走近波源時觀察到的波源頻率為(v+c)/λ,如果觀察者遠離波源,則觀察到的波源頻率為(v-c)/λ。

壹個常被使用的例子是火車的汽笛聲,當火車接近觀察者時,其汽鳴聲會比平常更刺耳.妳可以在火車經過時聽出刺耳聲的變化。同樣的情況還有:警車的警報聲和賽車的發動機聲。

如果把聲波視為有規律間隔發射的脈沖,可以想象若妳每走壹步,便發射了壹個脈沖,那麽在妳之前的每壹個脈沖都比妳站立不動時更接近妳自己。而在妳後面的聲源則比原來不動時遠了壹步。或者說,在妳之前的脈沖頻率比平常變高,而在妳之後的脈沖頻率比平常變低了。

多普勒效應不僅僅適用於聲波,它也適用於所有類型的波,包括電磁波。科學家愛德文·哈勃(Edwin Hubble)使用多普勒效應得出宇宙正在膨脹的結論。他發現遠離銀河系的天體發射的光線頻率變低,即移向光譜的紅端,稱為紅移,天體離開銀河系的速度越快紅移越大,這說明這些天體在遠離銀河系。反之,如果天體正移向銀河系,則光線會發生藍移。

在移動通信中,當移動臺移向基站時,頻率變高,遠離基站時,頻率變低,所以我們在移動通信中要充分考慮多普勒效應。當然,由於日常生活中,我們移動速度的局限,不可能會帶來十分大的頻率偏移,但是這不可否認地會給移動通信帶來影響,為了避免這種影響造成我們通信中的問題,我們不得不在技術上加以各種考慮。也加大了移動通信的復雜性。

在單色的情況下,我們的眼睛感知的顏色可以解釋為光波振動的頻率,或者解釋為,在1秒鐘內電磁場所交替為變化的次數。在可見區域,這種效率越低,就越趨向於紅色,頻率越高的,就趨向於藍色——紫色。比如,由氦——氖激光所產生的鮮紅色對應的頻率為4.74×10^14赫茲,而汞燈的紫色對應的頻率則在7×10^14赫茲以上。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聲波:聲音的高低的感覺對應於聲音對耳朵的鼓膜施加壓力的振動頻率(高頻聲音尖厲,低頻聲音低沈)。

如果波源是固定不動的,不動的接收者所接收的波的振動與波源發射的波的節奏相同:發射頻率等於接收頻率。如果波源相對於接收者來說是移動的,比如相互遠離,那麽情況就不壹樣了。相對於接收者來說,波源產生的兩個波峰之間的距離拉長了,因此兩上波峰到達接收者所用的時間也變長了。那麽到達接收者時頻率降低,所感知的顏色向紅色移動(如果波源向接收者靠近,情況則相反)。為了讓讀者對這個效應的影響大小有個概念,在顯示了多普勒頻移,近似給出了壹個正在遠離的光源在相對速度變化時所接收到的頻率。例如,在上面提到的氦——氖激光的紅色譜線,當波源的速度相當於光速的壹半時,接收到的頻率由4.74×10^14赫茲下降到4.74×10^14赫茲,這個數值大幅度地降移到紅外線的頻段。

聲波的多普勒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有這種經驗:當壹列鳴著汽笛的火車經過某觀察者時,他會發現火車汽笛的聲調由高變低. 為什麽會發生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聲調的高低是由聲波振動頻率的不同決定的,如果頻率高,聲調聽起來就高;反之聲調聽起來就低.這種現象稱為多普勒效應,它是用發現者克裏斯蒂安·多普勒的名字命名的,多普勒是奧地利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他於1842年首先發現了這種效應。為了理解這壹現象,就需要考察火車以恒定速度駛近時,汽笛發出的聲波在傳播時的規律.其結果是聲波的波長縮短,好像波被壓縮了.因此,在壹定時間間隔內傳播的波數就增加了,這就是觀察者為什麽會感受到聲調變高的原因;相反,當火車駛向遠方時,聲波的波長變大,好像波被拉伸了。 因此,聲音聽起來就顯得低沈.定量分析得到f1=(u+v0)/(u-vs)f ,其中vs為波源相對於介質的速度,v0為觀察者相對於介質的速度,f表示波源的固有頻率,u表示波在靜止介質中的傳播速度. 當觀察者朝波源運動時,v0取正號;當觀察者背離波源(即順著波源)運動時,v0取負號. 當波源朝觀察者運動時vs前面取負號;前波源背離觀察者運動時vs取正號. 從上式易知,當觀察者與聲源相互靠近時,f1>f ;當觀察者與聲源相互遠離時。f1<f

光波的多普勒效應

具有波動性的光也會出現這種效應,它又被稱為多普勒-斐索效應. 因為法國物理學家斐索(1819~1896年)於1848年獨立地對來自恒星的波長偏移做了解釋,指出了利用這種效應測量恒星相對速度的辦法.光波與聲波的不同之處在於,光波頻率的變化使人感覺到是顏色的變化. 如果恒星遠離我們而去,則光的譜線就向紅光方向移動,稱為紅移;如果恒星朝向我們運動,光的譜線就向紫光方向移動,稱為藍移。

光的多普勒效應的應用

20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斯萊弗在研究遠處的旋渦星雲發出的光譜時,首先發現了光譜的紅移,認識到了旋渦星雲正快速遠離地球而去。1929年哈勃根據光普紅移總結出著名的哈勃定律:星系的遠離速度v與距地球的距離r成正比,即v=Hr,H為哈勃常數。根據哈勃定律和後來更多天體紅移的測定,人們相信宇宙在長時間內壹直在膨脹,物質密度壹直在變小。由此推知,宇宙結構在某壹時刻前是不存在的,它只能是演化的產物。因而1948年伽莫夫(G. Gamow)和他的同事們提出大爆炸宇宙模型. 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爆炸宇宙模型逐漸被廣泛接受,以致被天文學家稱為宇宙的“標準模型”。

多普勒-斐索效應使人們對距地球任意遠的天體的運動的研究成為可能,這只要分析壹下接收到的光的頻譜就行了。1868年,英國天文學家W. 哈金斯用這種辦法測量了天狼星的視向速度(即物體遠離我們而去的速度),得出了46 km/s的速度值 。

聲波的多普勒效應的應用

聲波的多普勒效應也可以用於醫學的診斷,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彩超。彩超簡單的說就是高清晰度的黑白B超再加上彩色多普勒,首先說說超聲頻移診斷法,即D超,此法應用多普勒效應原理,當聲源與接收體(即探頭和反射體)之間有相對運動時,回聲的頻率有所改變,此種頻率的變化稱之為頻移,D超包括脈沖多普勒、連續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圖像。彩色多普勒超聲壹般是用自相關技術進行多普勒信號處理,把自相關技術獲得的血流信號經彩色編碼後實時地疊加在二維圖像上,即形成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圖像。由此可見,彩色多普勒超聲(即彩超)既具有二維超聲結構圖像的優點,又同時提供了血流動力學的豐富信息,實際應用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歡迎,在臨床上被譽為“非創傷性血管造影”。

1929年哈勃(Edwin Hubble)對河外星系的視向速度與距離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當時只有46個河外星系的視向速度可以利用,而其中僅有24個有推算出的距離,哈勃得出了視向速度與距離之間大致的線性正比關系。現代精確觀測已證實這種線性正比關系

v = H0×d

其中v為退行速度,d為星系距離,H0為比例常數,稱為哈勃常數。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揭示宇宙是在不斷膨脹的。這種膨脹是壹種全空間的均勻膨脹。因此,在任何壹點的觀測者都會看到完全壹樣的膨脹,從任何壹個星系來看,壹切星系都以它為中心向四面散開,越遠的星系間彼此散開的速度越大。

jsoi@vip.sina.com

哈勃 (Hubble) 做實驗時,他最初是研究各星系間的距離和它們的紅移。根據這些數據,他能夠測量各星系的速度並發現了距離和速度間的線性關系,即哈勃定律。哈勃定律由以下方程式表示:

v = Hd

v 是星系的後退速度,H 是哈勃常數,d 是到星系的距離。當 d 增大時,v 也增大。

網上找的,希望有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