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心理學史上有哪些普通人不了解的奇聞逸事?

心理學史上有哪些普通人不了解的奇聞逸事?

1. 閉店效應(Closing-time Effect):“酒吧打烊前的女孩最好看”

研究者發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會在酒吧臨近打烊時覺得異性更有吸引力,而這壹現象與酒精濃度的變化無關,)。他們分析說,這可能和稀缺原則有關。當某件事物非常稀缺、難以獲得的時候,人們會覺得這件事物更有價值,更想要獲得它。而隨著酒吧快要打烊,機會變得越來越少,他人也會因此而顯得格外具有吸引力。

2. 多比效應(Dobby Effect)——我們會因為內疚而自我懲罰

內疚是壹種以獲得他人的諒解為目的的情感,當這個目的無法實現的時候,人們有時就會代替(想象中的)受害者進行自裁。昆士蘭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在拒絕他人之後,心懷內疚的人願意把手在極冷的冰桶中放更長的時間,並且會在事後表示,自己的內疚感因疼痛而得到了緩解(Bastian,Jetten, & Fasoli, 2011)。這種用自我懲罰的形式來減輕內疚的行為又稱作多比效應,來源於哈利波特中因內疚而不斷傷害自己的小精靈。

3. 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越愚蠢的人越不容易發現自己是愚蠢的

這個效應是由兩位研究者的名字命名的。達克效應是壹種認知偏差現象,表現為“對自己無知這件事本身的無知”。他們因而沈浸於虛幻的優越感中,以為自己比大多數人都優秀。康奈爾大學的Kruger和David Dunning曾經分別測試了人們的幽默感、邏輯推理能力和語法水平,發現:那些表現最差的人,評價自己能力的準確性也最差。就算給他們壹個客觀的衡量標準,他們還是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在之後的研究中,就算研究者公布了答案,最差的參與者還是無法意識到,自己是團隊中最差的。Kruger 和Dunning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能力高低會影響到壹個人的自我認知。也就是說,壹個人只有首先具備了某種能力,真正了解這項能力是什麽,才有辦法對自己是否掌握這種能力做出精確的評估。不具備該能力的人,因為不了解這個能力究竟是怎麽回事,也就更遑論認識到自己的欠缺。

4.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電梯的關門按鈕有時候真的不管用

妳有沒有想過,電梯裏的“關閉按鈕”是不是真的能加快關門速度?斑馬線上的行人按鈕到底有沒有減少紅燈時長?寫字樓裏的空調調控器,有沒有真的在調整制冷溫度?其實,這些按鈕在很多地方都沒有實質上的作用,那些不能真的幫助電梯門更快關閉的關門按鈕唯壹的作用,是給我們帶來壹定程度上的控制感。心理學家們認為“安慰劑效應”之所以能發揮作用可能是因為:當人們相信這個東西/這件事情在發揮作用的時候,大腦中就會自動分泌類鴉片活性肽和多巴胺等物質,使得我們感覺更好(Wager & Atlas, 2015),換句話說,這些按鈕/控制器,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改變了客觀的溫度,而是改變了我們的主觀感受——妳不那麽焦慮/煩躁了。

5. 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人們可以被集體植入虛假記憶

Fiona Broome發現,自己不是唯壹壹個認為曼德拉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死在監獄裏的人。2010年(這個時候曼德拉還活著),她甚至表示她還記得,自己在報紙上看到了關於曼德拉葬禮和之後所發生暴亂的報道。而所謂曼德拉效應,指的就是人們集體相信壹個虛假的歷史事件真實存在的現象。其中的很多人甚至能夠清楚的描繪出當時事件發生時的情況,他們自己在做些什麽(McPherson, 2016)。人們之所以會集體產生這樣的虛假記憶(對從未發生過的事情的記憶)與幾個因素有關。首先,與大腦“存儲”和“提取”記憶的方式有關。記憶專家表示,這是壹種記憶的混合現象。壹段記憶的細節信息分散地儲存在大腦裏,當我們回憶時,我們會用自認為合理的方式,重新組合細節信息,形成壹段記憶敘事(narrative)。如果壹些細節模糊了,大腦甚至會將其他記憶中的細節拿過來,填補這段記憶的空缺(Vance,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