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戲原名巴湘戲,民間又稱之為嶽州班,1953年始正式定名為巴陵戲。因形成和流行於古稱巴陵的湖南嶽陽壹帶,故得名巴陵戲。
明萬歷年間,風靡全國的昆腔給巴陵戲的形成和發展以重大影響。據史料記載,明崇禎間的1643年,嶽陽便有了用“楚語演唱種種傷心事”的戲曲表演形式。另據巴陵戲歷代藝人傳說,明代末年,嶽陽曾有洪勝班,該班生角大王洪玉良便是巴陵戲的始祖。
清乾隆年間,不少地方戲隨著商業活動流布,互相影響。劇種的交流,使得巴陵戲得以博采眾長,迅速地形成和發展起來。
巴陵戲的彈腔,分南、北路,便受徽調和襄陽腔的影響而形成。隨後,伴隨著劇目、表演藝術的日益豐富,巴陵戲逐漸形成為壹個以彈腔為主的多聲腔劇種。
巴陵戲在清末出現了興盛的景況。不少清代的演義小說中,都有嶽州戲演出盛況的描寫。當時著名的專業科班和班社有“巴湘十三塊牌”,“巴湘十八班”,從業人員達800余人,活動於湘、鄂、贛三省交界的諸縣城鄉。
在當時,業余的科班、班社,遍及城鄉,茶樓酒肆圍鼓演唱不絕。活躍於湘北城鄉的皮影戲、木偶戲也多用巴陵戲演唱。城鄉的祠堂廟宇競相修建戲臺,比如嶽陽城鄉有戲臺近40座。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巴陵戲與省內的其他的戲曲劇種的相互借鑒和交融也比較多。巴陵戲藝人與湘劇藝人經常往來,經常同廟演唱,各演半日,並分居廟內東西科樓。兩個劇種的藝人相互插班學藝。在相互的交往中,取長補短,使巴陵戲的藝術表演形式日漸成熟。
巴陵戲的傳統劇目比較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有420余個,大多取材自歷史演義和話本,部分劇目從元明雜劇、傳奇演變而來。
巴陵戲的劇目習慣上分為整本、半本、折子、小戲4類,以半本戲居多。這些劇目,如果按聲腔來分,則有昆腔戲3個,南路戲88個,北路戲31個,南北混唱的戲76個,小調戲16個,安慶調戲4個,七句半戲5個。
巴陵戲的音樂,分聲腔和伴奏音樂兩部分。聲腔又分昆腔、彈腔和雜腔小調,用嶽州官話提煉成舞臺語言。清代中期,昆腔在嶽陽很流行。清道光辛卯恩科舉人楊懋建在《夢華瑣簿》中提到的嶽陽徐稚青,便是“工度曲”的“佳士”。
巴陵戲中的昆腔分為“套曲”、“正、青合套”和“散牌子”三類。昆腔劇目僅剩三個,多數曲牌已逐漸成為嗩吶吹奏曲牌。彈腔分為南、北路,又各有其反調,叫“反南路”與“反北路”。
同時還有壹種特殊唱腔形式“西二黃”,其唱腔是南路,而胡琴把位則用北路指法,過門能巧妙地將南北路融合壹體,也就是南唱北拉,因而風味特別。彈腔具有較完整的各種板式。雜腔小調則生動活潑、節奏明快,多見於醜角和蹺子戲中。
巴陵戲的伴奏音樂包括嗩吶牌子、絲弦牌子和鑼鼓經等。彈腔的伴奏,習慣稱為“九根弦”,即胡琴、月琴和小三弦,還有嗩吶、笛子、長桿子。月琴有“滿天飛”的伴奏特技。
巴陵戲過場曲牌分嗩吶和絲弦兩種牌子,多無唱詞,為配合劇情和人物感情而用。打擊樂的樂器有板鼓、課子、堂鼓、大鑼、小鈔、雲鑼、馬鑼等。巴陵戲有壹套完整的鑼鼓經,成為將唱、做、念、打等組成壹體的表演程式。
巴陵戲的表演藝術特別註重人物性格刻畫,有壹套較為完整的傳統表演程式,形成了既粗獷樸實,又細膩生動,雅俗***賞的藝術風格。
巴陵戲演員要求唱、做、念、打全面發展,表演上有“內八功”、“外八功”等技巧。
“內八功”是演員刻畫人物心理、表達人物情感的8種基本技巧,既喜、怒、哀、樂、悲、愁、恨、驚。表演上特別講究眼功的運用,經常使用的眼法有正、斜、怒、哀、呆、癡、冷、倦、睡、瞎、病、賊、妒、媚、色、瘋、醉、死眼等。
“外八功”泛指手、腿、身、頸及胡子、翅子、翎子、扇子、散發,羅帽、鸞帶、水袖等的運用。
在巴陵戲的武打戲中,歷代藝人采用和創造了不少絕技,如輕功、軟杠、拋叉、拋椅、鉆刀圈、鉆火圈、翻桌、疊羅漢、順風旗等。這些武打藝術與民間武術、雜技有深厚的淵源關系。
巴陵戲的行當分生、旦、凈三大行。生行有老生、三生、靠把、小生、貼補;旦行有老旦、正旦、閨門、蹺子、二小姐;凈行有大花臉、二凈、二目頭、三花臉、四七郎。大部分行當,需要文武不擋,唱做兼工。
巴陵戲的道白除常用的韻白、戲白之外,也有京、蘇、川、淮、晉、沔陽、通城等方言白口,用以表現某些人物不同的地域、身份和性格。
巴陵戲的舞臺美術,包括臉譜、服飾、砌末等。常用臉譜近百個,專用臉譜40多個,臉譜用色豐富,不僅表示人物的膚色,而且揭示其品格個性。
巴陵戲的班社組織分為江湖班、官班、案堂班、六人班及圍鼓串堂5種。
新中國建立後,巴陵戲獲得了新的發展。流離失所的藝人們,成為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在政府的支持下,藝人們組成了專業劇團,先後舉行了幾次較大規模的傳統藝術挖掘、展覽演出和巴陵戲教學活動,老藝人競相傳藝,新學員虛心學習,巴陵戲的藝術傳統得到繼承和發展。
巴陵戲現存傳統劇目370多出,內容多取材於歷史演義和話本,以反映歷代政治、軍事鬥爭題材為主。其中的代表性劇目有《打嚴嵩》、《九子鞭》、《夜夢冠帶》、《崔子弒齊》、《打差算糧》、《張飛滾鼓》、《三審刺客》等。
巴陵戲是湘東北地區戲劇的代表,在湖南省乃至全國的地方大戲劇種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舞臺語言、劇目、聲腔、音樂、表演乃至演出習俗中承載著大量與嶽陽有關的歷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嶽陽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的“活化石”,同時也是研究我國戲曲流變和地方劇種成型、發展的寶貴資料。
巴陵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