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加顏色:白膚色、黃膚色、黑膚色。
1、白膚色
白種人又稱歐亞人種或高加索人種,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種,占世界總人口的54%左右。其特征是膚色淺淡;柔軟波狀的頭發,顏色多金黃;眼色碧藍或灰棕色;毛發較濃密;顴骨不高突;顎骨較平;鼻子窄而高;唇薄或適中。它們在全世界分布較廣泛。其主要集中分布地方是歐洲西部,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以及北美洲北部等地。
2、黃膚色
東亞人種(Mongoloid),昔稱黃種人,亞美人種,蒙古人種。蒙古人種得名於:歐洲人對蒙古帝國無情的擴張和大屠殺的恐懼。當德國人類學家"克裏斯托弗邁納斯(ChristophMeiners)"在其“二元人種論”對東亞人的印象首先就想到了“蒙古人”。
這就是第壹次用到“蒙古人種”這個名詞,但後來國際開通後改稱東亞人種,而此人種膚色並未與高加索人種有多大差異,歐美已去除〔黃種人〕用法。
3、黑膚色
非洲人種也稱黑色人種、尼格羅人種(Negroid)是世界四大人種之壹,約占世界總人口的8.5%。非洲人種皮膚黑色,頭發黑而彎曲,頭部狹長,顴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脹厚,多數人有八字腳。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屬之。
擴展資料:
膚色的遺傳特點是人種劃分的指標之壹,然而在三大人種內部,膚色還是有較大差異。比如高加索人種包括歐洲人和阿拉伯人、伊朗人,其中歐洲人膚色最淺;東亞人種包括中亞、東亞、東南亞各國人,東南亞居民的膚色明顯較深。
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也常分為黑和棕兩個人種,以尼格羅人種論,北非膚色相對較淺,往非洲南部去則膚色加深。
昔日西洋學者以歧視的眼光來區分人種,將棕、黑色皮膚人種視為劣等人,來到中國以後,為了保障自己優越地位,將農民的曬黑膚色當做東亞標準膚色,而稱黃種人,但基因上歐亞膚色差異不大。
百度百科-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