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絲,又稱“葫蘆簫”,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發源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常用於吹奏山歌、農曲等民間曲調。
葫蘆絲可分為高、中、低音三種類型。其音色獨特淳樸,外觀樸實、精致,簡單易學,受到許多音樂愛好者的喜愛。
葫蘆絲構造
這種樂器以葫蘆做為氣室,葫蘆口做為吹口,通體長約30厘米。常見三管,亦有單管,雙管或四管的葫蘆絲。無論竹管多少,多以中間的竹管為主管,其余為副管。主管上開幾個音孔,壹般前六後壹,傳統的葫蘆絲副管上方不開孔,只在管身底部打壹個洞,用塞子堵住,塞子與管身之間有線連接,需要時則用小指將其打開。
改良的葫蘆絲則沒有使用傳統的塞子,而是跟主管壹樣在管身上方開壹音孔。這樣更方便於在演奏時對副管音的反復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靈活。吹奏時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的音,若主副管同時開啟,吹奏時數管齊鳴,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僅以和諧持續的單音相襯托,通常是壹管發a音,壹管發e音,產生和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