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古代都邑名,是夏朝都城之壹,位於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墊掌鎮東下馮村青龍河南北兩岸的東下馮遺址。夏朝君主啟平定“有扈之亂”後把國都從陽翟遷至安邑,安邑縣乃置於西漢,至北魏太武帝神嘉元年,分為南北兩縣;太和十年北安邑縣治所東遷、並改名夏縣,壹直沿用至2018年不變。
安邑是戰國時期魏國早期都城,魏惠王31年時都城遷往大梁。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安邑類別:中國文化遺產地點: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墊掌鎮東下馮村東下馮遺址古代行政地位:夏朝都城之壹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邑概況,歷史沿革,遺址,現代安邑,簡介,改屬,安邑概況古代都邑[yì]名,在今山西夏縣。臨近區域有戰國時期魏國早期都城,今禹王城遺址。,戰國前期,魏國領土主要在河東,定都安邑。隨著魏國在東方不斷開疆拓土,魏國的主要疆域變為河南地區,再加上安邑地處河東壹隅,不利於控制東方諸侯,穩固霸業。魏惠王六年,前364年,魏國遷都大梁。秦漢時期安邑成為河東郡治所和安邑縣治所。有趣的是,漢獻帝興平二年還曾臨時定都安邑,時近壹年。歷史沿革夏禹分中國為九州。安邑屬冀州,為侯國地。公元前21世紀,夏禹之子啟建都於此。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啟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建安邑"。周屬晉國地,周武王封姬於此。戰國時期稱安邑。韓、趙、魏三分晉地後,魏斯治魏,都安邑。秦稱安邑縣,屬河東郡,為郡治所在地。漢設安邑縣,縣治在今禹王城。三國、晉,因襲舊制,稱安邑縣。北魏神元年為北安邑,在安邑南20公裏處設南安邑。孝文帝太和十八年縣城遷至北安邑縣城東7.5公裏處,更名為夏,為夏縣得名之始,屬秦州河北郡。北周改屬安邑郡,郡治在今禹王城。隋開皇十六年置虞州,大業初年廢州,縣隸河東郡。唐廢河東郡改虞州縣屬。貞觀十七年改屬絳州。大足元年改屬陜州,不久復屬絳州。至德之載,更名虞邑。乾元二年復屬陜州。宋屬陜州。金貞_三年屬解州。元仍襲舊制。明屬平陽府解州。清屬直隸解州。民國初,廢解州,屬河東道;民國19年撤銷道建制,直屬山西省;民國26年屬運城第七行政區;民國31年成立夏縣抗日民主縣***;民國32年底,夏縣同蒲鐵路以北地區劃為稷麓抗日民主縣***;民國33年春,在中條山南河村成立康傑抗日民主縣***,姚暹渠以南劃為安夏辦事處,翌年冬撤銷康傑縣、安夏辦事處;民國35年撤銷稷麓縣恢復原建置;屬太嶽行政區第三專署管轄;民國36年7月14日解放,建立民主***;民國37年12月改屬晉綏邊區呂梁區管轄;民國38年夏屬運城專區,同年6月屬晉南專區。1950年屬運城專區;1954年屬晉南專署;1958年10月,夏縣、聞喜及絳縣大部分地區合並為聞喜縣,縣治設在聞喜縣城;1961年5月復置夏縣;1970年5月21日屬運城專署。2000年10月31日,運城撤地建市,夏縣屬運城市。遺址附近另有禹王城遺址,位於今山西夏縣西北7.5公裏處。尚有城垣殘跡,由於幾度興起,城址有年代不同的大、中、小三個城圈。大城屬戰國前期,地跨鳴條崗黃土丘陵和崗下平原,周長15.5公裏,為北窄南寬的梯形,墻基的寬度除西北城角有1公裏的地段為22米外,其余部分都是10—12米。大城的中部,又有周長3270米的正方形小城,墻寬5—6米,地勢高出周圍地面1—4米,可能是與大城同時建造的宮城,但尚未找到宮殿基址。至於將大城西南部圈起的中城垣,周長6500米,則可能是秦漢時期作為河東郡治時修築的。五銖錢禹王城內滿布東周至漢代、兩晉時期文化層,其堆積厚度2-3米遺存極為豐富。出土的大量遺物有陶範、漢五銖錢等,尤以五銖錢泥範最為珍貴,有“海內皆臣,歲豐登熟,道無饑人”十二字篆文方磚和獸首瓦當為同時期遺址中所獨有。它是國內現存戰國-秦漢古代遺址中保存最完整的壹座,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有壹處遺跡禹王臺,又稱青臺,為歷代祭祀大禹之所,解放前毀於戰爭,留壹夯土高臺,位於小城東南角,當地傳說為禹妻的望夫臺。傳說中的“禹都安邑”即指此處。又:相傳夏啟接帝位後建都於此。桀又居之。現代安邑簡介今地名。山西省運城市東部的安邑街道辦事處。北魏期間428年,原安邑縣被分為南北兩縣,其中的南安邑縣治所位於此處。北安邑改名夏縣後,南安邑被稱為安邑。現在的安邑主要由四個街道組成,包括北街、南街、東街和西街。改屬縣境內擁有古代著名的鹽湖“解池”之壹部分,元代時為鹽運、鹽政之便,在城西數華裏處鹽池畔築鳳凰城,後演變為運城縣,安邑由縣改為鎮屬之。
夏朝第壹個首都
夏朝作為我國歷史上的第壹個朝代,夏朝的都城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分為三處,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主要有三個都城,分別列舉如下:
第壹個都城,屬於早期的夏文化,具體位置位於河南龍山的王灣的登封王城,是占地面積三十多萬平方米的夏朝龍山時期的王城,也就是《史記》中記載的“禹居陽城"的陽城。具體在位帝王從夏禹到太康,建都時長壹百多年;大禹治水成功後,大禹成為天下之主後,為統治南方地區的需要,所以選擇定都陽城,即現在的登封王城崗遺址。
第二,夏朝中期時代的夏都城,是以最新考古發現的新密市新砦遺址為代表的新砦古城,持續時間是從“太康失國"到"後羿代夏"這段時間,具體在位的帝王就是太康和後羿。建都時長不到壹百年。太康因為奢靡而失國後,後羿、寒浞在僭主時期的都城就是現在的新密市新砦遺址。考古發現此舊城遭到毀壞,這也是少康中興後遷都的行為導致的。
第三,夏朝中晚期時代的夏都城,是以洛陽偃師市二裏頭遺址為代表的二裏頭文化,持續時間是從“少康中興"到夏桀滅亡這段時期,具體在位帝王就是從少康到夏桀,建都時長超過二百年。二裏頭是夏朝晚期的都城,即現在二裏頭文化,影響區域很小,比起當時崛起的商朝來說微不足道,所以被商朝取代。
另外,最新發掘的山西晉南的陶寺遺址,應該屬於夏文化的早期,最近發掘的石茆皇城臺遺址,應該也是壹個大型城市遺址。總所周知,陶寺亡於石峁,這個已經是史學界的***識了,符合大禹實力強大後強迫帝舜“禪位”的《竹書紀年》的記載。陶寺屬於夏朝早期,但是是否為夏朝都城,還需要專家進壹步研究證明。但是史學界達成***識的夏朝三個都城,就應如上所述。
夏朝都城名稱
夏朝壹***有17個國都,分別是:崇、陽城、陽翟、斟_、商丘、綸城、平陽、_。
窮石、夏邑、帝丘、原、老丘、西河。
1、夏都斟_
禹初建國時,定都陽城。有學者推斷,位置就在今天河南登封縣的告成鎮。太康遷都斟_,即今河南偃師二裏頭村附近。夏朝主要活動中心在洛陽壹帶,定都時間最長的地方是斟_。
幾千年過去了,斟_故城早已埋入地下,成為人們難以尋覓的歷史遺跡。1959年春,徐旭生先生在豫西壹帶尋找夏墟時,在偃師縣城西南9公裏處的二裏頭村南,洛河故道之陽,發現了二裏頭遺址,引起了考古學界和歷史學界的重視。
同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發掘了二裏頭遺址,發現了繼河南龍山文化之後的文化堆積,最初考古學定名為“二裏頭文化”,把它作為夏文化的代表。經過四十余年的考古發掘和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多學科交叉研究,認定二裏頭遺址就是夏朝的國都——斟_。
2、禹都陽城
大禹因治水有功接替舜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即位後建立夏朝,定都陽城,這裏後來發掘出王城崗考古遺址。
3、啟都陽翟
啟是大禹之子,即位後以陽翟為都城,並在南面的鈞臺大會諸侯。陽翟即今許昌禹州。也有人推測臨近禹州的鄭州新密新砦考古遺址是夏啟之都。
4、大康流亡地:陽夏
太康外出打獵,都城被有穹氏首領後羿所占領,太康逃至陽夏並死在那裏,陽夏即今周口太康縣。
5、仲康小朝廷:斟_
後羿奪取政權後從_遷於窮石,太康之弟仲康在斟_建立了壹個小政權稱夏王,得到部分諸侯和方伯的暗中支持。
6、相遷於帝丘
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勢力有所發展,引起後羿和其屬下寒浞的警覺,在後羿武力逼迫下相被迫遷往帝丘,並在那裏得到斟_氏、斟灌氏部落的支持協助,力量進壹步發展。帝丘在今濮陽市濮陽縣五星鄉,這裏傳說是上古顓頊帝所居,後來成為春秋時期衛國的都城。
7、少康逃難與復國之路:有仍、有虞、綸、斟_
後羿被下屬寒浞殺害篡權,寒浞派其子澆滅斟_氏、斟灌氏,攻打帝丘殺死相。相之妻後緡逃至娘家有仍氏並在那裏生下遺腹子少康。
少康長大後為躲避澆的追殺又逃至有虞氏部,在那裏任皰正主管膳食供應,並且娶部落首領二女為妻,得封地綸。
少康以此為根據地建立武裝,發展壯大並最終殺回有穹國,殺寒浞及其子,返都斟_復國中興。
8、杼遷原、老丘
少康之子杼也是壹位有作為的夏王。王朝統治範圍進壹步擴大,杼將都城遷往黃河以北的原,之後為了征伐東夷部落,又從原遷往老丘。
9、胤甲遷西河
杼之後的芬、芒、泄、不降、扃國都壹直未變。扃之子胤甲即位後,將王都遷往西河。西河具體位置不可考,大約在山西西南部。胤甲死後,其子孔甲繼位,是敗國之君,其間夏朝政事荒蕪,逐漸失去人心。接下來的臯和發在位時間都不長。
百度百科-夏朝
夏桀都城安邑
晉侯燮墓出土鳥尊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夏朝是否存在的問題,似乎已經大致塵埃落定了。夏王統治的中心範圍,如果以學術界認可的夏文化二裏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來看,主要在河南省的河洛地區和山西省的運城盆地壹帶。如同殷墟是商朝遺址的稱號壹樣,夏墟這個詞,指的就是夏王朝都城的遺址所在。那麽,二裏頭遺址是不是就是夏墟呢?山西晉侯墓出土的珍貴文物青銅器鳥尊,或許能揭開這個迷底!夏墟的來歷,尋找夏朝的開始夏墟,意思是夏國的廢墟,也即夏朝都城的廢墟。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夏墟這個詞是怎麽來的呢?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分唐叔以大路命以唐誥,而封於夏墟。”《左傳·定公四年》這段話的意思是什麽,咱們後面再講。先回到當代看看夏墟的尋找過程。1926年,中華民國成立不久,日本尚未發動侵華戰爭,中國國內處於短暫的和平建國時期。這壹年,有著「”中國考古學之父”之稱的李濟先生,在當時的山西省夏縣西陰村主持了壹次史前考古。就是這次考古,揭開了中國考古學界尋找夏墟的序幕。李濟「”選擇西華陰村。。。部分原因也是由於它的位置正處在傳說中夏王朝—中國歷史的開創時期的王都地區的中心。”《李濟自敘》兩年後,由董作賓主持的河南安陽殷墟考古發掘,則是學術界通過考古學證史的開端。它標誌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殷墟雖然發現了,但由於後來抗日戰爭的爆發,尋找夏墟的工作不得不終止。這壹停就是幾十年。1959年,直到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十周年後,才由徐旭東先生主持,帶隊去豫西地區實地考古勘察。尋找夏朝的工作重新開始了。徐旭生,名炳昶,字以行,河南省唐河縣人。徐旭生徐老早年留學法國。1919年歸國後,他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教務長,北京師範大學校長,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編輯,研究員,中國史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務。1949年後,他出任北平研究院領導小組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等職,著述等身。徐旭生先生作為夏文化研究的先驅者,很早就在《略談研究夏文化問題》壹文中指出,
殷墟就是夏朝都城老丘
是指商朝嗎?那為什麽商朝又叫殷朝呢?
是指商朝!
湯滅夏後,因受封於商地,就以“商”作為國號。其後裔盤庚遷殷後,又以“殷”稱之,或者“殷商”並稱。因商朝最後首都固定於殷,故又稱殷商。甲骨文就是在殷墟出土的。
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