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產鑄鐵,鐵水直接來自煉鐵爐。公元10世紀前後,中國宋代已有因移動方便而稱為行爐的化鐵爐。當時行爐不僅被用作化鐵設備,而且還用作守城武器。1330年元代陳椿所著《敖波圖》描繪了有鑄鐵盤的化鐵爐,稱為攙爐,爐身可以傾斜以便出鐵。以後又加高爐身成為三節爐,這種爐已脫離了煉鐵爐結構,是沖天爐的雛形。17~18世紀,歐洲流行壹種用於補鍋的小型化鐵爐。1794年,英國J.威爾金森仿補鍋化鐵爐制造了第壹座近似現代的沖天爐,並配備了用蒸汽機驅動的鼓風機。20世紀以來,沖天爐結構和熔煉工藝有了很大發展,主要有:①多排風口送風沖天爐,它是為強化灰分高、塊度小、強度低的劣質焦炭的燃燒而出現的兩排或兩排以上的小風口沖天爐,風口總面積只占爐子內截面積的5%左右,風口區爐徑縮小,向熔化帶逐漸擴大。②雙排風口大排距送風沖天爐,它的風口排距比正常大2~3倍,在500~900毫米之間,每排進風可由單獨風箱供給,也可由壹個總風箱提供。③沖天爐-電爐雙聯熔煉,能充分發揮沖天爐優異的熔化能力和電爐良好的過熱能力。④提高送風溫度,或增加送風中的含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