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川紀章重視日本民族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結合,認為建築的地方性多種多樣,不同的地方性相互滲透,成為現代建築不可缺少的內容。他提出了“灰空間”的建築概念,這壹方面指色彩,另壹方面指介乎於室內外的過渡空間。對於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創始人千利休闡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紅、藍、黃、綠、白混合出不同傾向的灰色裝飾建築;對於後者他大量采用庭院、過廊等過渡空間,並放在重要位置上。
此後,黑川紀章開始思考將技術的方法與富有哲理的思想聯系起來。他覺得將日本文明和現代文明相結合是壹條頗有前途的路子。他認為日本文化的特性是“對非恒久的”及“改變的需要”之接受力,將不同文化及意念整合為壹種***生的關系,在相反的元素之間提供壹種中介性空間。黑川紀章後來的大多數作品都包含了這些特征。
近段時間黑川紀章將其***生思想概括成幾個基本組成部分:異質文化的***生、人類與技術的調和、部分與整體的統壹,內與外的交融、歷史與現代的***存、自然與建築的連續。他試圖以***生思想來改變西方中心和理性主義,並表達出自己根植於日本文化的意願。黑川將所有的建築元素都看作是相互間能夠產生意義和氣氛的詞匯或符號。
1989年,黑川紀章應邀參加了福岡亞洲太平洋博覽會“住宅環境展”的設計。他的方案是整個海岸住宅區的壹部分,由銀行、書店和事務所組成。建築由不同的體量構成,中央是壹個玻璃錐體,其周圍是弧形、直線形和不規則的實體,屋頂的形式也各不相同。黑川紀章試圖能通過不同的元素之間的關聯與分離來喚起壹種多義的、含糊的意義。他期望自己的設計能以不同的表情來適應不同的人,敘述不同的故事。
黑川紀章的創作生涯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新陳代謝”或“艙體”時代和70年代中期以後的“***生思想”時代。1960年,新陳代謝派在其宣言中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城市和建築不是靜止的,而是像生物新陳代謝那樣處於動態過程中。作為其主要成員之壹的黑川紀章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變形”的概念和“點式刺激法”。他預言未來的建築將以“建築作為壹種結構”的理論而廣為人知。他所謂的“結構”思想主宰了他早期的建築構想。在1970年的大阪國際博覽會上,黑川紀章推出了TB實驗性住宅,將建築所具有的發展可能性充分表現出來了。為此他被視為建築界的前衛人物。
1972年黑川紀章設計的中銀艙體樓再次引起轟動。這幢鳥巢式的建築幾乎成了他的商標。它的新陳代謝的解決方法可分為兩個部分:建造永久性的結構,然後插入居住艙體。後者可以隨時更換。黑川紀章用140個6面艙體懸掛在兩個混凝土筒體上,組成不對稱的、中分式樓。在仔細琢磨的小房間裏,配有磁帶收音機,高保真音響,計算機和浴廁,沒有壹寸多余的空間。這些可以搬動的艙體雖然以後並沒有再掛到別處,但是黑川紀章對建築的理解卻產生了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