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瀾壯闊的實踐中我國工人階級理解如下:
工人階級通常用於表示社會地位與社會等級,依靠工資為生的工業勞動或手工勞動者階級。通常是指為掙工資而被雇用從事體力或技術勞動的壹類人。
無論何時,該階層在社會所占比例最高,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比例相對減少,壹般以產業工人階層為主。該術語沒有壹致的解釋,主要依賴個人的立場與觀點的不同來理解。比如,美國是依照經常性收入和就業率來劃分階級的。
工人階級,亦稱無產階級,馬克思主義認為,工人階級(即無產階級)是那些靠出賣勞動力包括體力和腦力、不擁有生產資料,勞動成果大部分被資產階級剝削,並為社會創造主要財富的階層,包括大部分的體力和腦力勞動者。
工人階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4、15世紀歐洲的工場和手工業的產生,至18世紀的後半期,以蒸汽機和棉花加工機的發明為標誌的產業革命,及引發的市民社會的全面變革,為其發展壯大、步入政治舞臺提供了契機。
工人階級現狀未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人階級發生很大變化,在傳統工人階級日益商品化的同時,農村勞動者不斷無產者化,同時大量知識分子也不斷落入無產階級隊伍之中。
在全球化的時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城市和農村的擴張使階級對立簡單化,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中國工人階級最早產生在19世紀中葉的外國在華企業中,隨後又出現在19世紀60年代清朝官辦的企業和70年代興起的民族資本企業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已達到200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