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7日
全世界估計約有600萬至700萬人感染克氏錐蟲(導致恰加斯病的寄生蟲),主要在拉丁美洲。
病媒傳播見於美洲。昆蟲病媒屬於錐蝽臭蟲,它攜帶可致病的克氏錐蟲。
恰加斯病曾經完全局限於美洲區域——
主要是拉丁美洲,但現在已傳播到其它各大洲。
如果在感染後很快開始治療,克氏錐蟲感染是可治愈的。
在慢性期,抗寄生蟲治療還可以預防或抑制疾病的進展。
慢性感染患者中有多達30%形成心臟病變,多達10%形成消化道、神經或混合病變,可能需要進行專門治療。
在拉丁美洲預防恰加斯病的最有用方法是病媒控制。
血液篩檢對預防通過輸血和器官移植感染是至關重要的。
對此前未接受過抗寄生蟲治療的受感染母親的新生兒及其兄弟姐妹進行篩查至關重要。
恰加斯病也稱南美錐蟲病,是原生動物寄生蟲克氏錐蟲引起的壹種可威脅生命的疾病。
全世界估計約有600萬至700萬人感染克氏錐蟲,這是導致恰加斯病的寄生蟲。恰加斯病病主要見於21個拉丁美洲國家的流行地區 (1) ,多數通過接觸錐蝽臭蟲的糞便傳播給人類。這類臭蟲亦稱吸血獵蝽,並根據地理區域,還有其它名稱。
據計算,治療慢性心臟、消化、神經或混合形式疾病的患者的費用,要比噴灑滯留殺蟲劑控制病媒和預防感染的費用高出80%以上。
恰加斯病以1909年第壹個發現該病的巴西醫生和研究者Carlos Ribeiro Justiniano Chagas的名字命名。
分布地區
恰加斯病主要發生於拉丁美洲大陸,加勒比海島沒有出現過該疾病。但是,過去10年中在美國、加拿大、許多歐洲國家以及壹些西太平洋國家中也越來越多地發現病例。這主要是由於拉丁美洲與世界其它地方之間的人口流動。
體征與癥狀
恰加斯病為兩個階段。最初的急性期在感染之後持續約兩個月。在急性期,有大量寄生蟲隨血液循環,但多數病例無癥狀或癥狀溫和且無特異性。在被錐蝽臭蟲叮咬的不足50%的人中,首先可見的典型體征可以是皮損或壹側眼瞼青紫腫脹。此外,也可表現為發熱、頭痛、淋巴結腫大、臉色蒼白、肌肉疼痛、呼吸困難、腫脹以及腹部或胸部疼痛。
在慢性期,寄生蟲主要隱藏在心臟和消化道的肌肉中。多達30%的患者出現心臟障礙,多達10%出現消化道(典型的情況是食道或結腸擴大)、神經或混合病變。近年來感染會因心臟肌肉及其神經系統遭破壞引起心律失常或進行性心力衰竭而導致猝死。
傳播
在拉丁美洲,克氏錐蟲主要通過接觸吸血錐蝽臭蟲受感染的糞便/尿液傳播。這些臭蟲壹般生活在農村或郊區建築條件較差住房的墻壁或屋頂的縫隙中。正常情況下,它們白天藏匿,晚上變得活躍,吸食哺乳動物的血液,包括人類的血液。它們通常會咬噬皮膚暴露的區域,比如臉(因此它通常被稱為“接吻蟲”),而接吻蟲會在被咬的地方排便/排尿。當人出於本能把臭蟲糞便/尿液抹到叮咬處、眼部、口腔或任何皮膚破損處時,寄生蟲就進入人體。
克氏錐蟲也可通過以下途徑傳播:
食用經克氏錐蟲汙染的食物,例如通過接觸受感染的錐蝽臭蟲或有袋動物的糞便或尿液;
輸血(血液來自受感染的獻血者);
在妊娠或分娩期間由受感染的母親傳播給新生兒;
使用受感染捐獻者的器官進行器官移植;
實驗室事故。
治療
為了殺死寄生蟲,可使用芐硝唑和硝呋替莫治療恰加斯病。如果在感染之後的急性期(包括先天性感染病例)開始時很快用藥,這兩種藥物治愈該病的效力幾乎為100%。但是,兩種藥物的效率隨著患者染病的時間而減弱。
治療也適用於感染復發者(例如由於免疫抑制)以及慢性期早期病人。受感染的成年人,特別是無癥狀者,應獲得治療,因為抗寄生蟲治療也可以預防或抑制疾病的進展,並在孕婦中預防先天性傳播。在其他病例中,應當根據療程(長達兩個月)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在多達40%接受治療的病人中發生)衡量藥物治療在預防或延遲形成恰加斯病方面的可能效益。
孕婦或者腎或肝功能衰竭者不應使用芐硝唑和硝呋替莫。硝呋替莫也禁忌用於具有神經或精神障礙背景者。此外,可能需要對心臟、消化道或神經系統癥狀進行專門治療。
控制和預防
沒有用於恰加斯病的疫苗。在拉丁美洲,預防恰加斯病的最有效方法是病媒控制。為了預防通過輸血和器官移植染病,必須進行血液篩檢。
最初(超過9000年之前),克氏錐蟲僅影響野生動物。該病後來傳播到家畜和人類。克氏錐蟲在南美野生動物宿主的數量較大,意味著不能根除這種寄生蟲。因此,控制目標是消滅傳播並為受感染和患病人群提供早期衛生保健。
克氏錐蟲可感染若幹種類的錐蝽臭蟲,其中絕大多數見於美洲。根據地理區域,世衛組織建議采取如下預防和控制措施:
利用滯效殺蟲劑對房屋及周邊地帶實施噴灑;
改善和清潔房屋以防媒介肆虐;
個人預防措施,例如蚊帳;
食物制備、運輸、儲存和食用方面的良好衛生措施;
篩查獻血者;
檢測器官、組織或細胞捐獻者和接受者;
對有醫學指征/建議進行抗寄生蟲治療的人進行診斷和治療,特別是兒童和懷孕前的育齡婦女; ?
篩查未接受過抗寄生蟲治療的受感染母親的新生兒和其他兒女,以提供早期診斷和治療。
世衛組織的應對
自1990年代以來,拉丁美洲、南錐各地區、中美洲、安第斯條約以及泛美衛生組織秘書處的亞馬遜流域政府間行動在寄生蟲和病媒控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功。這些多國舉措導致傳播大幅減少,獲得診斷和抗寄生蟲治療的機會增加。
此外,已通過對拉丁美洲國家和具有該疾病的大多數歐洲和西太平洋國家的血庫實行普遍篩查,大大降低了由輸血進行傳播的風險。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些進展,是因為受疾病影響的會員國的堅定承諾,其研究和控制機構的力量,以及眾多國際夥伴的支持。
與此同時,需要面對壹系列額外的挑戰:
保持並鞏固在疾病控制方面取得的進步;
在原先認為無該病的地區——例如亞馬遜流域,出現了恰加斯病;
在控制工作已取得進展的地區,例如阿根廷的查科地區和玻利維亞多民族國,持續出現該病;
疾病的傳播主要緣於拉丁美洲和世界其它地方之間日益增加的人口流動;
增進數百萬感染者獲得診斷和治療。
為了實現消滅恰加斯病傳播並在疾病流行和非流行地區為感染者/患者提供衛生保健的目標,世衛組織力圖在全球級加強聯網合作並強化區域和國家的能力,重點為:
加強世界流行病學監測和信息系統;
預防通過輸血和器官移植傳播疾病;
促進識別最適當的診斷測試法,以提高感染的篩查和診斷;
擴大先天性傳播的壹級預防以及先天性和非先天性感染的病例管理;
促進就充分更新的病例管理達成***識。
(1)? 阿根廷、伯利茲、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薩爾瓦多、法屬圭亞那、危地馬拉、圭亞那、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蘇裏南、烏拉圭和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