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壹切為了人民

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壹切為了人民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國家計委對“三五”計劃的投資項目和主要生產指標進行了調整,余秋裏7月21日向國務院作了匯報。這個“三五”計劃實質上是壹個以國防建設為中心的備戰計劃,要從準備應付帝國主義早打、大打出發,把國防建設放在第壹位,搶時間把三線建設成具有壹定規模的戰略大後方。

8月23日,余秋裏參加國務院第158次全體會議,聽到了周恩來關於毛澤東“三句話”的闡釋和概括。周恩來說:“主席要我們註意三句話,註意戰爭,註意災荒,註意壹切為人民。這三句話,我把它合在壹起順嘴點,就是備戰、備荒、為人民。”周恩來闡述了三者的內容和關系。他說,備戰、備荒,落實到為人民。要依靠人民,首先要為人民,為人民是最基本觀念,任何事情要想到為人民,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備戰、備荒、為人民”是壹個整體。備戰是階級鬥爭,包括國內國外的。備荒是同自然作鬥爭,使工農業真正過關。壹切靠人民、為人民,和人民打成壹片,這是最可靠的。

這就是“備戰、備荒、為人民”口號的最早提出。從此,“備戰、備荒、為人民”成為經濟工作的壹項重要方針。

1966年3月,毛澤東又建議小計委的余秋裏、林乎加去湖北,同省委***同研究農業機械化五年、七年、十年方案。在那裏,余秋裏看到了毛澤東關於各省發展農業機械化問題寫給劉少奇的信。信中對“備戰、備荒、為人民”這壹戰略口號作了具體解釋。毛澤東說:“第壹是備戰,人民和軍隊總得先有飯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則雖有槍炮,無所用之。第二是備荒,遇了荒年,地方無糧棉油等儲蓄,仰賴外省接濟,總不是長久之計。壹遇戰爭,困難更大。而局部地區的荒年,無論哪壹個省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幾個省合起來看,就更加不可避免。第三是國家積累不可太多,要為壹部分人至今口糧還不夠吃、衣被甚少著想;再則要為全體人民分散儲備以為備戰備荒之用著想;三則更加要為地方積累資金用之於擴大再生產著想。”從毛澤東這封信中可以看出,備戰也好,備荒也好,壹切都是為了人民。

1967年4月,“備戰、備荒、為人民”作為“毛主席語錄”在《人民日報》公開發表,很快廣為流傳,成為了人人皆知的壹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