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傲骨賢妻第壹季第壹集 疑問

傲骨賢妻第壹季第壹集 疑問

哈哈,我看到第五季啦!1、sustain就是反對有效,overruled就是反對無效。2、控方檢查官提出異議,法官說反對有效的話,另壹方律師就不能提出此問題,或者要換壹種說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當然對另壹方律師是不利的,因為另壹方律師率先提出的問題都是精心準備或者直指要害的。但是律師辯護往往有備選方案,所以妳可以看到,即便法官說反對有效,律師也馬上能提出第二個問題來達到自己的目的。3、不管哪壹方提出反對都要遵循壹定的規則,所以妳可以看到在objection,隨後就會有提出反對方闡明是依據哪壹規則提出的。下面是壹篇詳細說明cross-examination交叉詢問及其規則的論文,很好,妳可以參考。--------------------------交叉詢問規則研究劉立霞學科分類訴訟制度出處《河北科技大學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摘要交叉詢問是對抗式庭審的重要特征,本文著重論述交叉詢問規則的內涵並探求規則背後的理論根源,這些規則包括:交叉詢問的階段、順序規則、相關性規則、合法性規則、禁止誘導性詢問規則、意見證據規則、反對復合式及其他混亂性問題的規則、異議規則等。 關鍵詞交叉詢問、主詢問、反詢問、誘導性詢問、證人寫作年份2003年正文 交叉詢問是指對抗制庭審中由當事人主導的從相對立場對證人進行的詢問,包括主詢問、反詢問、再主詢問、再反詢問等。證人的概念在英美法系國家和大法系國家有差異。在英美法系國家,證人包括當事人,鑒定人及知曉案情而向司法機關陳述的第三人,範圍廣泛。在大陸法系國家,證人專指知道案件情況而向司法機關陳述的第三人,不包括當事人和鑒定人等。我國法律對證人範圍的規定與大陸法系國家相同,也不包括當事人和鑒定人等。本文的證人使用的是英美法系國家證人的概念。 交叉詢問借助兩種有效認識方法去發現事實真相。其壹,多角度觀察的方法,即當事人從不同角度去搜集證據,從而搜集的證據最全面,證明的案件事實最接近事實真相;其二,質疑的方法,即當事人為了各自的利益,從相對的立場尋找對方證據中的毛病。由於當事人最了解案件事實真相,所以常常能擊中要害,使對方證據中的虛假之處暴露無疑。因此,交叉詢問被壹些英美學者譽為發現真實的最有效的方法。 我國在立法及其解釋中基本確立了交叉詢問制度的總體框架。規定庭審交叉詢問的主體為:原告人、被告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等訴訟參與人;被詢問的主體為:被告人、被害人、自訴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和被告人、民事訴訟當事人、行政訴訟當事人、壹般證人、鑒定人等。庭審交叉詢問的規則有:交叉詢問的階段、順序規則、相關性規則、禁止誘導詢問規則、保護證人規則、異議規則等。但以上規則內容簡略,可操作性較差。我國庭審交叉詢問實踐中還存在壹些問題,如證人出庭較少,導致庭審中被交叉詢問的對象範圍較窄;在庭審有限的交叉詢問中,還缺少對抗性。我國庭審制度向對抗制轉化,已成大勢所趨和立法的依然選擇。建立以詢問證人為中心和主線的庭審調查方式,物證、書證等在詢問證人中附帶提出,是對抗制庭審模式的特征之壹。目前,加強和完善交叉詢問規則,已成為進壹步推進我國對抗制庭審改革的當務之急。本文以公正和效率的理念為指導,吸收英美法系交叉詢問規則的合理因素,結合我國的庭審實踐,著重論述交叉詢問規則的內涵並探求規則背後的理論根源,希望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壹、交叉詢問的階段、順序規則 1、交叉詢問的第壹階段,即主詢問 主詢問(examination–in–chief)亦稱直接詢問(direct examination),即申請傳喚方對其證人進行的詢問。其目的為:清楚無誤地引導證人向法庭作出,對申請傳喚方要證明的案件事實有利的陳述。壹般是利用問答的方式進行詢問,有時為了節省時間,在證人認可的情況下,也可以用庭前詢問的書面證言來代替口頭詢問,該書面證言在證據展示中已交換給對方,其內容已為對方所了解。 2、交叉詢問的第二階段,即反詢問 反詢問(cross - examination)亦稱質詢,是在主詢問結束後,對方當事人或其代理人對該證人進行的詢問。例如,在刑事訴訟中,在控方的主詢問結束後,辯方對控方證人的詢問稱為反詢問。為了提高庭審的效率,反詢問的範圍應限於與主詢問的內容有關的問題以及和證人誠信有關的問題。若反詢問超出以上範圍,必須征得法庭的允許。 反詢問的目的有兩個:第壹,得到對反詢問方有利的陳述。即通過誘導性詢問,使對方的證人同意有利於反詢問方的某些事實或推論。美國曾經有這樣壹個案例,起訴方指控被告人咬斷了被害人的耳朵,當時唯壹的目擊證人是控方所不知道的壹名正直而頑固的老人。在辯方對證人進行主詢問時,證人堅持認為,他只看到被告人與被害人打架,而沒有看到被告人咬斷被害人的耳朵。證人看起來很誠實,不象在作偽證,因而被告人是否咬斷被害人耳朵壹時難以認定。然而當檢察官在反詢問時問:“妳說妳沒看到被告咬斷被害人耳朵,那麽,妳看到的究竟是什麽?”證人說:“讓我想壹想,我從馬路那壹邊過來的時候,對了,我看到被告口中吐出壹個耳朵。”本例中控方通過反詢問得到了有利於己方的證言。 第二,破壞主詢問中證人陳述的可靠性。即通過提出證人的不良品格、過去的犯罪記錄、對壹方當事人有偏見、感知能力或表述能力的缺陷、先前不壹致的陳述等,質疑證人的可靠性,揭示證人陳述中的不實之處,從而達到降低主詢問中證人陳述的可信度的目的。日本曾有這樣壹起案例,在壹起暴動案件的審判中,證人在主詢問時自稱其親眼看到被告放火燒警察局後,將瀝青投進火中。辯方進行了如下的反詢問: 辯護人問(以下簡稱問):“妳說,妳能聞出瀝青的味道,是嗎?” 證人答(以下簡稱答):“是的。” 問:“不管在什麽地方,妳都能聞出瀝青的味道嗎?” 答:“是的。” 問:“那麽,假定在這法庭上有瀝青,妳也能聞出來嗎?” 答:“當然。” 問:“現在,由於法庭上沒有瀝青,所以妳不能聞出它的味道,對不對?” 答:“對,如果有瀝青,不管放在什麽地方,我都能聞出來。” 辯護人隨即從口袋中取出壹塊瀝青放在桌上,被告因此而被判無罪。這就是壹個質疑對方證言可靠性的典型案例。 另外,在達到第壹個目的後,也可能不再質疑證人陳述的可靠性。因為反方證人承認的對己方有利的事實的可信度,往往比用己方證人證實的同壹事實的可信度更高。若攻擊反方證人的可靠性,同時也破壞了已得到的對己方有利的事實的基礎。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只能選擇其壹。 3、交叉詢問的第三階段,即再主詢問 再主詢問亦稱再詢問(re–examination),或稱再直接詢問(redirect examination),即反詢問結束後,舉證方對本方證人再次進行的詢問。因為反詢問多是誘導性詢問,證人、鑒定人等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對反詢問中提到的事項,沒有機會進行補充或解釋。而再主詢問就是給他們進行補充或解釋的機會。為了保障交叉詢問的效率,再主詢問的內容限於反詢問中出現的事項,未經審判人員允許,不得引進新的事項。所以再主詢問有與反詢問相對立的兩個目的:其壹,對己方證人同意的有利於反詢問方的某些事實或推論進行補充或解釋,使以上陳述向有利於己方轉化。例如,在對壹起強奸案的被害人的反詢問中,辯護人通過誘導性詢問,使被害人承認,她在被強奸2個小時以後才向派出所報案的事實,以此證明被害人陳述的被強奸的事實不可信。控方利用再主詢問讓被害人對此進行了解釋。 公訴人問:“妳為什麽在2個小時內沒給派出所打電話?” 被害人答:“我當時考慮到自己的名聲,心裏很煩,且害怕那個男人還在我家中。” 其二,恢復被反詢問破壞的證人的可靠性。例如, 在壹個涉及汽車超速的訴訟中,被告的大律師反詢問目睹汽車超速的證人,其對答如下: 問:李先生,妳看見我客戶的汽車從彎路以高速沖出來? 答:是。 問:我相信妳對汽車的速度估計是每小時60裏。 答:差不多。 問:妳能準確判斷速度? 答:還可以。 問:妳自己是否駕駛汽車或摩托車? 答:不。 至此,反詢問在這壹方面不再繼續下去。但精明的舉證方大律師了解對方會把最後壹句話留待結案陳詞。對方會說:證人自己不懂駕駛汽車,怎能準確判斷汽車的速度呢?所以,證人的大律師欲作出補救,在知悉事實/答案的情況下,“再詢問”時問證人:“妳過去與現在的工作是什麽?”證人回答:“我幹了12年的火車司機,最近才退休。”這壹來,就成功地補救了,因為證人顯示出的工作經驗告訴法官或仲裁員,他具有足夠的能力去判斷車速。 4、交叉詢問的第四階段,即再反詢問 再反詢問(recross - examination)亦稱再質詢,是在再主詢問結束後,對方當事人對該證人進行的再次詢問。再反詢問的目的與反詢問的目的基本上是壹樣的,即第壹,得到新的對反詢問方有利的陳述。第二,破壞再主詢問中證人陳述的可靠性。但不應重復反詢問中的問題。 以上是交叉詢問依次進行的四個基本階段。但交叉詢問並非只有這四個階段,如果當事人各方還有需要詢問的事項,可以不斷重復再主詢問、再反詢問(每壹方詢問完以後,都給對方壹次詢問的機會。),直到當事人各方都沒有要問的為止。至於由哪方最後結束詢問並不重要。如果當事人為了由自己壹方最後結束詢問,不斷地問壹些重復的或無關緊要的問題,這時,審判人員有權制止該詢問。 並非所有的交叉詢問都要經過以上四個階段。交叉詢問的第壹階段,即主詢問是交叉詢問中必不可少的程序。但若證人無足輕重,對方當事人也可能不進行反詢問。當然,也就不會出現再主詢問、再反詢問等階段。因為質詢是當事人的壹項權利,他可以行使,當然也可以放棄。 二、禁止誘導性詢問規則 誘導性詢問(leading question)是指詢問者在問題中含有其想要的答案,並暗示被詢問者按其想要的答案回答的壹種詢問方式。例如,主詢問方問:“那個人年紀大約40歲,對嗎?”,此詢問即為誘導性詢問。非誘導性詢問應為“那個人大約有多大年紀?”。禁止誘導性詢問的規則為:在主詢問中時,除非是為展開證人陳述所必需,否則不應使用誘導性提問。在反詢問中,壹般應允許誘導性提問。 禁止誘導性詢問規則的理由是:誘導性詢問壹般在問題中含有答案,被詢問者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因為提出誘導性問題的詢問者已經把答案放在證人的嘴邊,如果證人有支持詢問者的傾向,這時審判人員很難判斷證人是憑記憶獨立作出的真實的陳述,還是隨聲附合隨意作出的虛假的回答 。但在主詢問中,為了探求事實真相或提高詢問的效率,也存在禁止誘導性詢問規則的例外。在下列情況中,審判人員允許的條件下,可以進行誘導性詢問: (1)、在涉及與爭議問題沒有直接關系的入門性、預備性、過渡性事實時,可以進行誘導性詢問。例如,問:“妳在大華公司工作 ,是嗎?”。(2)、對敵意證人可以提誘導性問題。例如,在壹起交通肇事案的審理中, 控方詢問被告的朋友有關被告酒後駕駛的問題。問:“中午妳和被告壹起喝了壹斤白酒,對嗎?”。(3)、對理解或表述能力有限的證人,如智力低下者、兒童等,可以進行誘導性詢問。(4)、對鑒定人壹般常允許提誘導性問題。(5)、對於那些其記憶已經竭盡但顯然還掌握有額外的相關信息的證人可以提出誘導性問題,以喚醒其記憶。例如 : 問:“妳能記起出席妳剛才提到的那個會議的其他人的名字嗎? ” 答: “不,我記不起來了。我肯定還有其他人在場,但我現在就是想不起他們的名字了。 ” 問:“妳已經把妳記得的那些在場者都說完了嗎? ” 答: “對,我恐怕是這樣的。我就是有點臨時的記憶障礙。” 問:“法官閣下,我現在可以向這位證人提壹個有關其他人的名字的誘導性問題嗎? ” 法官答:“可以。 ” 問:“如果我猜測說莫頓·P·利什尼斯先生可能也出席了那個會議,對妳能有幫助嗎 ” 答:“妳說對啦!我現在想起來了,利什尼斯也在場。 ” 三、相關性規則 相關性證據是指傾向於證明對訴訟裁判有影響的事實的更為可能存在或更不可能存在的證據。相關性規則是指證人陳述應與案件事實具有相關性(相關性又稱為關聯性),不具有相關性的證人陳述應予排除。 雖然證人陳述具有相關性,但是若其證明價值實質上被下列因素超過,即導致不公平偏見、混淆爭議或誤導審判人員的危險、或者考慮到不適當的拖延、浪費時間或不必要的出示重復證據,則仍然可以排除該證據。 四、合法性規則 合法性規則是指證人的主體資格,證人陳述的取得方式、程序、手段等必須合法,不具有合法性的證人陳述必須排除,但證人陳述只是輕微違法並能補救的除外。例如,在壹起強奸案件的庭審中,被害婦女的丈夫出庭作證,證明被告人李某強奸了其妻子。被告人李某的辯護律師反詢問該證人: 問:“妳妻子被強奸時妳不在現場,對嗎?” 答:“對,那時我不在家。” 問:“關於妳妻子被強奸的事實,妳是聽妳妻子說的,是嗎?” 答:“是。” 問:“經鑒定證明妳妻子為精神病患者,妳認為屬實嗎?” 答:“屬實。” 問:“自結婚起妳妻子壹直患有精神病,對嗎?” 答:“對。” 問:“妳妻子被強奸時也處於精神病狀態,對嗎?” 答:“對。” 辯護律師:“審判長,我方認為該證人關於其妻子被強奸的證言應予以排除。” 審判長:“支持辯方觀點。因為控辯雙方對被害婦女為精神病患者的的事實沒有異議,所以被害婦女沒有作證資格。該證人只是轉述其妻子的話,其證言當然也應予以排除。” 五、意見證據規則 意見證據是指壹般證人就他所經歷的事實進行推測的事項提供的陳述。意見證據規則是指除了鑒定人,應排除壹般證人的意見陳述,但對於基於經驗事實的某些常識性的意見除外。例如,在壹起被告被指控溺死自己兒子梁某的殺人案件的交叉詢問中,控方證人作證說:“我當時離被告太遠,無法確定被告當時抓著的那個孩子就是梁某。然而,那孩子看著好像是梁某。” 辯方律師:“反對!意見證據。”審判人員:“反對有效。” 意見證言排除規則的例外是指,如果證人不屬於專家,則他以意見或推理形式做出的證言屬以下情況可以采納:(a)合理建立在證人的感覺之上;和(b)對清楚理解該證人的證詞或確定爭議中的事實有益。 而且若不以意見證言的形式作證,則對所證明的事實很難表達清楚。例如: (1)嘗和聞的問題—“聞起來像火藥”。(2)另壹個人的感情—“他看上去非常神經質”。(3)車輛的速度—“他開得非常、非常快”。(4)聲音的認定—“我熟悉他的聲音已經15年了,在任何地方我都能分辨出他的聲音,電話裏是他的聲音”。(5)酒類飲料—“那個人喝了酒”。(6)另壹個人筆跡的真實性—“那是我丈夫的簽名”等。對以上的意見證言,壹般不會遭到反對。 六、反對復合式及其他混亂性問題的規則 所謂復合式問題是指壹句問話中包含著兩個以上的問題。例如: 問:“告訴法官當時妳在何處以及妳是否正和壹名先生交談,他的名字叫什麽?而且,如果是這樣的話,妳們談話的內容是什麽?” 答:“好的。他說他的名字叫王建華。請再重復壹下妳的問題好嗎?” 因為證人難以記住太多的問題,所以這種問題幾乎總會導致意思不完整的回答。因此,在交叉詢問中最好還是壹次只問壹個問題。 所謂混亂性問題是指因問話中用語不當,會導致含義不清的回答的問題,或者違反邏輯要求的問題以及假定未經證明之事實進行詢問的問題。例如:問:“被害人,妳什麽時候不再吸毒?” 而事實上並未證明被害人曾吸過毒。該種問題有強迫和誘導回答的因素,所以應予禁止。另外,詢問問題時應用簡單的、明確的語言,盡量避免用生僻的專業術語。 七、異議規則 異議規則是指若壹方當事人的詢問違反了交叉詢問的規則,則另壹方當事人有權提出反對,並由審判人員裁定該反對是否有效,若裁定該反對有效,提問或回答則予以排除;若裁定該反對無效,則證人的陳述作為證據予以采納。若對方對法官的裁定不服,可以提出復議的請求,但復議的請求不影響庭審的繼續進行。若經過復議認為法官的裁定屬重大違法,嚴重影響對案件事實的認定,應重新進行審判。提出異議的時間應當在發問之後,證人回答之前。如果證人回答過快,以至於在證人回答之前來不及提出,則最遲應在證人退庭之前提出。為保證庭審的效率,法庭對證人退庭之後提出的異議不予支持。例如: 控方問:“被告人,妳在15歲時曾偷拿商店的商品,對嗎?” 辯方律師:“反對,審判長,不相關。” 審判長:“反對有效。他在十幾歲時幹的事情不能證明現在對他的指控,那已是12年以前的事了。” 總之,交叉詢問制度的有效實施還要依靠壹系列的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法官在庭審中的輔助詢問制度是對交叉詢問制度的必要補充。法官輔助詢問制度即在以當事人雙方交叉詢問為主的前提下,對壹些未澄清的關鍵問題,法官可以繼續詢問證人。這種庭審詢問模式既調動了當事人雙方的積極性,又發揮了法官的控制和主導作用,有利於查清案件事實真相。這種模式也是我國庭審詢問制度改革的方向。另外,如律師代理制度、庭前證據展示制度、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以及庭審中以證人調查為中心和主線展開證據調查制度等也是交叉詢問制度有效實施的必要保障。總之,完善的交叉詢問制度、完備的保障制度再加上高素質的實施者(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是交叉詢問制度有效實施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1.Stryker : The Art of Advocacy . 1923 , p 98 . 2.[日 參見楊良宜、楊大明著:《國際商務遊戲規則:英美證據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407頁。 3.戒能著:《法庭技術》,1992年版,第443頁。 4.參見(美)喬恩 ·R·華爾茲著 何家弘等譯《刑事證據大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5.參見卞建林譯《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和證據規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頁。 6.參見(美)喬恩?R?.華爾茲著 何家弘等譯《刑事證據大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42頁。 轉載請註明出自北大法律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