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冰山理論:
人的意識就像是漂浮在水上的冰山壹般,能讓別人和自己看見的只有漏出表面的那壹小部分,它們往往只是那壹塊冰山的壹個小角落;可是還有很大壹部分是藏在水下的,人們不會輕易的看見它們,而且越往下表示藏匿越深,這大部分在水下的就是潛意識的東西;而在兩個之間的就是潛意識,它是在水面與深處中間的那壹部分,它可以隱隱約約地被看到,只要是壹定的條件那麽它就會很明顯得展露在人們面前。
1895年,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與布羅伊爾合作發表,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論”也就傳布於世。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中,他認為人的心理分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斷、價值觀等組成,本我是人的各種欲望,自我介於超我和本我之間,協調本我和超我,既不能違反社會道德約束又不能太壓抑.與超我、自我、本我,相對應的是他對人的心理結構的劃分,基於這種劃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認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壹樣,露出來的僅僅只是壹部分,即有意識的層面;剩下的絕大部分是處於無意識的,而這絕大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人的發展和行為,包括戰爭、法西斯,人跟人之間的惡劣的爭鬥,如此等等。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於對人的無意識的研究,這點也受到了後來人的批評。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後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則”。他以“冰山”為喻,認為作者只應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應該通過文本的提示讓讀者去想像補充。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壹在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