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太倉歷史

太倉歷史

太倉,亦名婁東。

她以悠久的歷史、繁榮的經濟和璀璨的文化,在素稱“人間天堂”的江南享有“金太倉”的美譽。

太倉地處我國的東海之濱,揚子江口。

境內錯綜交織的河流,青黃相間的田野,溫和濕潤的氣候,是孕育太倉古代文明的搖籃。

據史誌記載和建國以來考古發現的遺物證明,早在二、三千年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在此勞動、生息和繁衍,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魚稻文化。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的吳王楚君,在此屯糧置倉,供奉朝廷,這也許就是太倉地名的由來。

西門街壹角

太倉為“東南之富域”、“天下之良港”。

奠定這壹基石的,當推元代。

在元,太倉不僅設衛壘城,成為我國東南沿海的海防前哨,更為重要的是元統治者開發漕運,加強南北經濟交流,拓展海上對外貿易的治國興邦之策,加快了太倉農副產品、水產品和手工業品的流通和經濟的對外開放,使太倉在不到百年的短短時間內,成為了“漕運萬艘,行商千舶,高檣大桅,集如林木”,“四方謂之天下第壹碼頭”的東南大港。

隨著經濟的繁榮,人口的遽增,完成了從壹濱海集鎮到“朱門大宅,不可勝記,琳宮梵宇,列若鱗次”的港口城市的飛躍。

而港口城市的形成,則為太倉種下了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文化基因。

至明,永樂帝為揚威天下,敦睦友邦,先後七次派遣鄭和從太倉劉家港出發,揚帆西洋,又為太倉積澱了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精神財富。

地處江海之交的太倉,正是歷經了多次大規模的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的沖撞,因此早在明代中葉,已形成了亦耕亦漁、亦工亦商多元化的經濟格局,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社會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同時也孕育了義利兼顧、革新務實的人文精神。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太倉不僅是個“漕舟之津”、“商貨之區”,還是人文薈萃之地。

繁榮的經濟,寬厚外向的民風,吸引了天下無數英才在這裏匯集。

明清時期,太倉的文化隨經濟的發展而顯活躍,經祖籍或客居太倉的鴻儒先賢、仁人誌士的積極倡導、身體力行,在經史理學、文壇藝苑、科技工藝等方面,湧現了數十名史有所載的著名人物。

如胸懷雄才大略、忠心報效國家的祖孫宰相王錫爵、王掞;大思想家陸世儀;復社領袖張溥;抗倭名將熊桴、任環;吳中水利專家郟亶;才華橫溢、獨步文壇的王世貞;大詩人吳梅村;“明四家”之壹的大畫家仇英;執清朝畫壇三百年牛耳的婁東畫派開創者王時敏、王鑒、王原祁;昆曲的創始人、戲曲音樂學家魏良輔;博古通今、道德化人的經史學家畢沅、陳瑚;教育家陸寶忠、唐文治;民主革命先驅俞劍華;還有巧奪天工、蜚聲朝野的雕刻大師陸子岡,以及冶煉、制造、航海、地理、醫學、園林等諸方面的名師大家。

至今,在太倉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還保留著他們不少珍貴的文物遺跡,流傳著他們大量的趣聞軼事,綿延著他們留下的優秀傳統。

太倉港中遠國際城

太倉這塊富庶之地,也歷經戰火,幾遭摧殘;這個優良之港,也數次開閉,幾度興衰。

及至解放前夕,已是百業不舉、民不聊生。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 *** 和人民 *** 的領導下,太倉人民開展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之後,更是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弘揚鄭和的探險精神和吳健雄的科學精神,取得了物質文明日新月異、精神文明與日俱長的輝煌成就。

處於世紀之交的太倉人民正按照“科教興市、以港興市、外向帶動”的發展戰略,面向蔚藍遼闊的海洋,面向精彩多姿的世界,向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港口城市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