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是壹個姑娘的名字,這首歌曲是以喀秋莎為主角,描述這位姑娘對在邊疆保衛祖國的情郎的思念之情。
喀秋莎是俄羅斯最常見的女性名字葉卡捷琳娜的愛稱,這個名字在當地的普及程度就像中國的小芳壹樣。所以,這個名字有非常強大的代表意義,代表了這片土地上所有的姑娘。
《喀秋莎》全篇歌詞如下: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漫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著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
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啊!這歌聲姑娘的歌聲,跟著光明的太陽飛去吧!
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
駐守邊疆的年輕戰士,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
勇敢戰鬥保衛祖國,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從歌詞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這是壹位美麗的姑娘,她站在家鄉河邊眺望遠方,她在期盼著心中的情郎從遠方的戰場上平安歸來。然後姑娘唱著歌,希望自己的歌聲可以飄向遠方,把自己的祝福傳達給心上人。
這首歌的旋律特別優美,充滿了感染力。據說,俄羅斯人只要聽到這個旋律,就會有血脈覺醒的感覺。《喀秋莎》這首歌已經不是單純的壹首歌曲了,它甚至可以稱得上是俄羅斯人的壹種信仰。
1939年,蘇聯與日本在偽滿洲與蒙古的邊界諾門坎發生戰爭,當時蘇聯的桂冠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基於這個背景創作了壹首抒情詩《喀秋莎》,而作曲家勃朗特爾看到這首詩後馬上為它譜曲。
這首歌就這樣誕生了,在兩年後的衛國戰爭中,這首歌伴隨著炮火聲傳遍了整個蘇聯,壹直流傳至今。甚至戰後蘇聯政府為了表彰這首歌在戰爭中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還專門為它建立了壹座紀念館。
截止到今天,雖然蘇聯已成歷史,但是《喀秋莎》卻永存於俄羅斯人的靈魂當中。每年的莫斯科紅場閱兵儀式,《喀秋莎》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旋律。
由於傳唱度特別高,《喀秋莎》在世界各國都非常受歡迎,這個歌曲有12個不同的語言版本,甚至蘇聯當年的敵人也都喜歡這首歌。
意大利人用《喀秋莎》的曲調重新填詞,然後改名《風的嘶吼》,這首歌成為了二戰時期意大利反法西斯的名曲,甚至比意大利國歌還深入人心。
日本有《喀秋莎》的很多版本,甚至動漫中也有把《喀秋莎》作為主題曲的。
全世界很多搖滾樂團、電子樂團、DJ等等也對《喀秋莎》愛不釋手,不斷翻唱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