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春風十裏是什麽意思?

春風十裏是什麽意思?

“春風十裏”:說繁華的揚州城中,十裏長街上有多少歌樓舞榭,珠簾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麗,但都不如這位少女美麗動人。

出處

晚唐詩人杜牧所作的七言絕句《贈別》,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原文

贈別二首·其壹

杜牧?〔唐代〕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譯文

十三四歲的少女姿態裊娜,舉止輕盈美好,就像二月裏含苞待放,初現梢頭的豆蔻花。

十裏揚州路的春風駘蕩,珠簾翠幕中的佳人姝麗沒有比得上她。

註釋

娉娉裊裊:形容女子體態輕盈美好。十三余:言其年齡。

豆蔻:據《本草》載,豆蔻花生於葉間,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常以比喻處女。

“春風二句”:說繁華的揚州城中,十裏長街上有多少歌樓舞榭,珠簾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麗,但都不如這位少女美麗動人。

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贈別壹位相好的歌妓的,從同題另壹首(“多情卻似總無情”)看,彼此感情相當深摯。不過那壹首詩重在“惜別”,這壹首卻重在贊頌對方的美麗,引起惜別之意。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是十三年華,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壹朵豆蔻花。

第壹句就形容了壹番:“娉娉裊裊”是身姿輕盈美好的樣子,“十三余”則是女子的芳齡。七個字中既無壹個人稱,也不沾壹個名詞,卻能給人以完整、鮮明生動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麗的倩影。全詩正面描述女子美麗的只有這壹句話。就這壹句還避實就虛,其造句真算得空靈入妙。第二句不再寫女子,轉而寫春花,顯然是將花比女子。“豆蔻”產於南方,其花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漸展開,花漸放出,顏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苔花”,常用來比喻處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這種“含苔花”,用來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優美而又貼切的。而花在枝“梢頭”,隨風顫動的樣子,尤為可愛。所以“豆蔻梢頭”又暗自照應了“娉娉裊裊”四字。這裏的比喻不僅語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來,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艷,說它新穎獨到是不過分的。壹切“如花似玉”、“傾國傾城”之類比喻形容,在這樣的詩句面前都會黯然失色。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小詩的後兩句是說,看遍揚州城十裏長街的青春佳麗,卷起珠簾賣俏粉黛沒有比得上她。

當時詩人正要離開揚州,“贈別”的對象就是她在幕僚詩意生活中結識的壹位揚州歌妓。所以第三句寫到“揚州路”。唐代的揚州經濟文化繁榮,時有“揚壹益(益州)二”之稱。“春風”句意興酣暢,渲染出大都會富麗豪華的氣派,使人如睹十裏長街,車水馬龍,花枝招展······這裏歌臺舞榭密集,美女如雲。“珠簾”是歌樓房櫳設置,“卷上珠簾”則看得見“高樓紅袖”。而揚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簾,所有簾下不知有多少紅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簾總不如”!這裏“卷上珠簾”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總不如”的結論更形象,更有說服力;而且將揚州珠光寶氣的繁華壹並傳出。詩用壓低揚州所有美人的美來突出壹人之美,有眾星拱月的效果。由於有前兩句美妙的比喻,這裏這種“強此弱彼”的寫法顯然自然入妙。

杜牧這首詩,從意中人寫到花,從花寫到春城鬧市,從鬧市寫到美人,最後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揮灑自如,遊刃有余。

文學藝術要求不斷求新。因陳襲舊是沒有出路的。即使形容取喻,也貴在獨到。從這個角度看杜牧的《贈別》,也不能不承認他是天才的詩人。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是詩人杜牧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所作。當時作者由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升任監察禦史,離揚州奔赴長安,與在揚州結識的歌妓分別。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