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視角是抽象與具象的高度合壹
視角是抽象的,它不是某壹種具體的現象,無法以我們的感官直接去感知它。關於視角學的理論體系,是對視角這壹研究對象進行高度抽象後研究其內在規律的理論知識體系,具有鮮明的抽象性。
但同時視角又是具象的,具象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具足於生命,二是具足於萬象。生命是具體的,不管壹個生命是否對視角有著清晰的認知,但其本身卻壹直在使用各種視角,其中最基本的視角就是各種感官感知的視角。比如眼睛的看有很多種視角,耳朵的聽也有很多種視角。意識與思想的視角更是無量無邊不可盡數。每壹種感知、認知、覺知,都有著非常具體的視角。從主觀而言,視角具足於生命,從客觀現象而言,視角具足於壹切現象。任何壹種現象要呈現為現象,都必然有呈現這種現象的視角,而且視角不同,現象即不同,現象不同,視角亦不同。
視角,即是生命之眼,即是宇宙之眼。生命宇宙中的壹切生命和壹切現象,皆不離視角,皆在視角中呈現,皆是視角的呈現。
視角,既如此地抽象,又如此地具象,以至於我們無法確切地定義視角到底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借鑒量子力學中對量子的定義“波粒二象性”,我們也可以說,視角同樣具有“抽具二象性”,是抽象性與具象性的高度合壹。深入地領悟這壹點,是進入生命視角學大門的基本前提。
B、視角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高度合壹
這壹表達其實僅僅是將上面的表達換了壹個說法,其內在的涵義基本相同。同時這種表達方式也揭示了這樣壹點,即視角以及以視角為核心研究內容的視角學,同樣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高度合壹。其中最直接的例證為,當妳在看這些關於視角的形而上的論述文字的時候,妳正是在使用形而下的視角(註意,它同時也是“形而上”的)在看著這些文字,並在妳自己的內在產生了某種或認同或不認同的感想,這些感想同樣是基於某種視角而產生的,而產生這些感想的某種視角同樣具有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高度合壹性。仔細深入地體會壹下,是不是這樣呢?
C、視角是形式與內容的高度合壹
對於視角,對它的思考和研究越是深入,就越是會發現它的奇異性。本文所說到的十二個方面的高度合壹,皆是這種奇異性的體現。包括現在要說的,視角是形式與內容的高度合壹。
視角既是某種抽象的形式,比如某個角度——這個角度本身是非常抽象的,如果我們不對這個角度進行描述,那麽這個角度就無法被清晰地認知。而壹旦對這個角度進行詳細地描述,這個角度就不再那麽抽象了,而具有了其獨有的內容。這些內容即是此視角的內涵。有的視角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但無論其內涵多麽豐富,卻都被統攝在某壹個特定的抽象化的視角之中。這時妳會發現,“壹即是多,多即是壹”在視角這壹獨特的領域中,是如此和諧自然、本然如是地呈現著。“壹”即是視角之形式,“多”即是視角之內容,壹與多,形式與內容,高度合壹,無與倫比。
D、視角是理論與實踐的高度合壹
視角學所研究的視角,不是單純的理論性的視角,而是生命視角。所有關於生命視角的理論,都是對生命本身的探索,這些理論既是來自於生命實踐,而且也終究要回歸於生命實踐。視角,每個人時時都離不開,且時時都在用,視角之理論皆可當下應用當下實踐。之所以能夠如此,正是因為視角具有理論與實踐的高度合壹性。而且在視角學的學習中——學即是理論,習即是實踐,只有將理論和實踐融為壹體,當下學習,當下實踐,才會獲得最佳效果。
E、視角是知與行的高度合壹
視角,代表了壹個人的智慧境界,其壹言壹行皆是其視角和智慧境界的體現。體現在壹個人視角中的知代表了其知的真正水平,並以其言行為作為最直接的體現。視角變了,其認知就會改變,言與行皆會改變。
F、視角是主體與客體的高度合壹
壹個人的視角,既具有其客觀性,也具有其主觀性。客觀性主要指其具體內容,此具體內容即為客體。主觀性則指向其視角的本體——生命本身。視角的客觀性、客體性與主觀性、主體性,高度合壹。
G、視角是本體與體用的高度合壹
上面說的主觀性、主體性,指向的即是生命的本體。而客觀性、客體性的內容,即是從本體所生起的作用。在視角學中,本體亦是視角,體用亦是視角,視角是本體與體用的高度合壹。
H、視角是當下與終極的高度合壹
視角,永遠在生命的當下鮮活地發生著作用。我們無法將自己的視角拿到昨天或者拿到明天。不僅時間上無法移動視角,空間上也無法移動視角,我們無法將自己的視角拿到除當下所在的另外壹個地方。本質上而言,時間和空間皆是投射在視角之中的某壹種“相”。不是視角在時空之中,恰恰相反,是時空映現在視角之中。視角之所在,即是當下。此當下離於時間相,也離於空間相。視角本身就是當下,當下本身即是視角。視角不離當下,當下亦不離視角。當下其實是視角的根本屬性之壹。當我們去觀照自己的視角時,就壹定會發現這壹點——視角永遠在當下,永遠不離當下。我們的思想或許可以投射到過去或者未來,也可以投射到千裏萬裏之外,但投射本身卻發生在當下,而投射正是視角在投射。視角可以穿越時空,投射到任何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但視角本身依然不離當下,從未動搖。
視角之本體,沒有形象,沒有實質,沒有實體,只有鮮活的當下之用。此鮮活的當下之用,妙用無窮,遍及我們生命中的所有壹切生命活動。視角,沒有出生之處,其本體猶如虛空,沒有生滅,其妙用隨因緣顯化,無窮無盡,無量無邊。視角,永遠獨立於時空之外,時空卻顯現於視角之中。視角之當下,即是永遠的當下,即是終極的當下。當下與終極,並無二致,高度合壹。
通過對自己生命中視角本體的觀照,即可照見自己生命中的永恒——既是永恒,亦是當下。
I、視角是觀照與體證的高度合壹
視角是看待事物的角度,這種看待其實亦是壹種觀照,觀察的角度和照見的內容高度合壹。照見,即是體證。只是在壹般性的視角中,這種觀照和體證是缺乏自覺與自明的。
學習視角學的重要意義之壹,即是引導和開啟對視角的主動觀照、主動體證,即有意識地、自覺地觀照與體證。這時就會發現,視角是觀照與體證的高度合壹。以什麽樣的視角進行觀照,照見和體證的內容即是此視角所獨有的,並為此視角所含攝。
比如,緣起性空的視角,通過此視角照見的所有壹切人事物,都必然是緣起性空的,沒有例外。這就是視角的秘密——視角決定視界。
而對視角本體的觀照,將會使我們領悟到關於視角和生命的更深壹層的秘密——視角,是超越的。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局限視角,除了視角本身。這時,要打破視角之局限,就要不斷地提升和升華視角,不斷地超越自己的視角。視角的超越,甚至可以說是無限的。因為關於視角還有壹個秘密,那就是,視角不僅決定視界,而且超越視界。當我們觀照自己的視角時,壹個新的視角就誕生了,原有的視角就變成新視角下的視界。而這種觀照是沒有窮盡的,因為,妳永遠可以通過觀照自己的視角而產生新的視角。
隨著這種觀照的不斷進行,壹個新的領悟也會漸漸萌生——所有的新視角從哪裏來?在我們生命的內在,似乎存在著壹個不可見的永遠可以誕生新視角的本源,而這個本源是超越壹切視角的!它無比地神秘而不可測,它永遠不會顯露它的真面,而只會顯現它的化身——當下的視角。我們壹直在說觀照,其實觀照即是視角。
當我們靜靜地去體會那個本源,就會發現,雖然它不可見,但就像視角永遠在當下壹樣,本源也壹直在當下。此本源無名,無相,難以用語言去描述它。但我們可以靜靜地體會它,因為它永遠都是靜靜的,是靜默的,永遠不說話。但它並不是沒有任何信息傳遞給我們。比如,我們能夠深深地感受到它的寧靜,它的神秘,它的安寧,它的和諧,它就像壹個無邊無際的寂靜之海,以無言的柔波靜靜地包圍著我們。當我們消融掉對自己的執著,將自己融入它之中,就會發現,我們本身就是這寂靜之海的壹部分,我們感知的所有的壹切,其實亦是這寂靜之海在感知。我們似乎就是這寂靜之海的視角,正在觀照著、體會著各種各樣的“視界”,這壹個個豐富多彩的“視界”,猶如萬花筒,總是在不斷地變化著,卻又根本留不住,猶如夢幻泡影.......當我們觀照著這個難以言說的“視界”時,妳有沒有發現,只有那寂靜之海和從寂靜之海中睜開的眼睛——視角,是超越壹切“視界”和“視界”中如夢如幻的現象的?當妳看到了這壹點,也就體悟到了這壹點,而這種體悟指向的並非其他,而是妳自己——超越於壹切幻相而究竟自由的自己。只是在體悟到這壹點的時候,妳同時還會發現,“自己”也只是壹個語言符號。那寂靜之海無邊無際,遍布壹切,哪裏是自己,哪裏又不是自己呢?
J、視角是臨在與永恒的高度合壹
所謂臨在,即是當下的自覺。視角雖然壹直在當下,但如果缺乏當下的自覺,便不能稱為臨在。我們經常說“歡迎光臨”,註意,光臨,即是光的臨在。什麽光呢?覺照之光。當視角覺照自身的時候,即是臨在。同時這種臨在中還有壹種對“在”的覺悟——這個“在”,即是離於壹切相的視角之本源。在臨在的自覺中,照見永恒之在——這時的視角,即是臨在與永恒高度合壹的視角。
雖然,理論上也可以說,所有的視角其實都是臨在與永恒的高度合壹——因為所有的視角其本體皆是視角之本源——臨在與永恒高度合壹是本源本具之性,但如果沒有照見這壹點,就沒有實際的意義。同時,這也會帶給我們壹種深刻的啟發——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回到當下,去觀照自己的視角,通過深入的觀照,照見臨在與永恒。這是最直接的超越之路。只是,如果壹個人心中有太多的其他想法,那麽這些想法就會成為阻擋覺照之光的烏雲,而無法照見臨在與永恒。如果還想繼續走這條路,那就需要先清除各種固有的觀念,徹底放空自己的心,然後再如法觀照。
K、視角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高度合壹
經過上面的解析,我們就會發現,視角學所研究的生命視角,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高度合壹。壹切皆是視角,壹切不離視角。這既是視角學的世界觀,也是視角學實踐訓練的方法論。以視角觀照世界,以視角觀照生命,以視角觀照自己,以視角觀照自己的生命宇宙,以視角觀照自己的視角。越是如此觀照,越是能夠清晰地照見,壹切皆在視角之中,壹切皆是視角的映現,壹切不離視角,壹切皆是視角。世界是視角中的世界,生命是視角中的生命,宇宙是視角中的宇宙。所有的壹切,盡皆收攝在視角之中,而視角卻超然獨立,超越壹切,不可思議。既然不可以思議,那就放下思議之心,靜靜地觀,靜靜地照,靜靜地覺,靜靜地悟,靜靜地融入那無言的寂靜,靜靜地體會那寂靜無言中的光明......
L、視角是能量與信息的高度合壹
那無言的寂靜中有生生不息的大能,那寂靜無言的光明中,有深邃隱秘的信息。那大能無窮無盡,隨順因緣而化現萬象,那信息悠遠而幽深,穿越亙古而不改精真。妳只有徹底地放下自己,閉上雙眼的同時睜開心靈的眼睛,向著自己的心靈深處去探尋。那探尋的視角要保持寧靜,那探尋的視角要保持清明。那探尋的視角要保持觀照,那探尋的視角要保持清醒。在清醒中放松,在放松中清醒。對於呈現在視角下的視界,要有智慧的洞察,其重點在於觀照其最根本的真性——能否不變?能否永恒?只要如是觀察,就會發現壹切都經不起這追問,看似鮮活真實的壹切,究其真性,卻猶如幕布上的電影。徹底看清了這壹點,就任那電影自己去演那戲裏的故事,且將觀照的重點從視角下的視界,轉變為視角自身。這當然有壹定的難度,做任何事都有個適應的過程。只要堅持壹段時間,視角就會逐漸從模糊變得清明。清明還不是終點,只要沿著視角本源的方向去觀照和體會,要不了多久,就會驀然撞進壹片巨大的寂靜。那巨大的寂靜無邊無際,所有的壹切都壹片虛空。覺照也似乎失去了目標,卻又無時不在那目標之中。這時需要註意的是不要被巨大的空寂嚇到,而是將自己融入那空寂之中。雖然如此,但不要將自己認同為壹片虛無,註意體會空寂中覺照的清明。清明的覺照雖然也融入了空寂,但那空寂卻不失鮮活的靈明。雖然已經找不到視角之所在,看起來視角也融入了那虛空,但其實那巨大的空寂仍然是呈現在視角中的“視界”,只是視角與視界貼得太近,漲滿了天地,亦漲滿了虛空。這“視界”實在太少見所以容易產生錯覺——將虛空之“視界”當成了壹切卻忘記了視角才是主人。不管那視界如何呈現,本質上仍是無常的幻影,當妳提起智慧的覺照,就會照見虛空的真容。那僅僅是壹種虛空之相,雖彌漫了壹切卻不會永恒。虛空的覺受僅僅是覺受,當心中生起諸種念頭,那虛空就瞬間不見了蹤影。說到底依然還是無常,卻可以借機體會我空。那壹片大空之時,自我也融入了空寂,想要找出壹個我字,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那壹刻,無我是當下的呈現,所有的執著都變成了虛空。於是很多人錯認了菩提,將虛空之相當成了空性。卻不知這是個巨大的錯覺,雖然那空性就在那虛空背後,但差之毫厘卻謬以千裏。沈溺於虛空就會落入無記,頑空枯寂之中絲毫也生不起智慧的火星。因此務必要提起覺照,專註於覺照才能點燃智慧之燈。此時的覺照不比往日,所有的執著已在虛空中消融,只要粉碎這虛空之幻相,智慧的性光就會遍照蒼穹。那覺照本身就是覺性的妙用,視角是它的另壹個異名。此時要專註於視角本身,深入體悟它那無生的本性。那無生的性體超越壹切,其中的妙味只能自嘗。若用語言去形容便覺勉強,無論如何稱呼也只是假名。有人說那即是大道,有人說那即是空性,有人說那即是本心,有人說那即是神明。其實它沒有名字,也從未承認過任何壹種虛名。它亙古以來就無言靜默,靜默中卻有妙意無窮。那妙意被世人稱之為智慧,那智慧能夠點亮心靈之燈。我卻看到了壹雙慧眼,那是壹泓靜寂的深潭,潭底有壹雙明眸如星,那星眸中有隱隱的笑意,那笑意中的韻味奧妙無窮......
怎麽說呢?雖然它本無名字,但那遍照壹切的慧眼卻穿越萬古劫波,亙古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