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縣“因縣西汶水為名”,東西寬84公裏,南北長105公裏,而汶水即為岷江。如果可以鳥瞰這裏,蜿蜒的岷江由縣北部入境,貫穿東部,長達88公裏。妳也會發現,這裏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更高為6250米,東南部岷江出口處海拔則僅為780米。相對高差大, 地形坡度陡, 臨空面發育, 溝谷縱橫,切割強烈。西南部受制於邛崍山系,東北部為龍門山脈所控。
據有關專家介紹,全球7級以上地震每年18次,8級以上1~2次。我國受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地震活動比較頻繁。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告訴新華社記者,從大的方面來說,汶川地處我國壹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中部地區的中軸地震帶位於經度100度到105度之間,涉及地區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屬於我國的地震密集帶。從小的方面說,汶川又在四川的龍門山地震帶上。因此,這裏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
斜跨北東南西方向的龍門山斷裂帶,位於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東緣之間,其規模大而位置特殊。該地震帶長約400公裏,寬70公裏。
變化多端的地形地貌是大地構造活動與地表***同孕育的結果。龍門山形成於中生代和早新生代。
現今龍門山最顯著的地貌特征就是南北分段性:北段海拔普遍處在1 000 m至2 000 m之間。沿北東方向,龍門山北段和四川盆地之間界限逐漸模糊;南段地形陡峭,盆山界限清楚。
龍門山地區宏觀上看構造性質相似, 受力環境壹致, 地質學家近年來進行了不少整體研究。汶川縣處於九頂山新華夏構造帶, 地質構造復雜, 斷層、褶皺發育, 構造對巖土體的改造強烈。同時, 區域構造運動應力場的作用使巖體節理裂隙發育, 巖性破碎, 結構面發育, 從而使巖體力學性質大為變化, 為地質災害的發育提供了條件。
1610~1900年龍門山地震帶只有2次強震記載,而1900年後的階段較為活躍,1900年至2000年這100年間5級以上地震則比較完整, ***發生14次地震, 即1900年邛崍地震、1913年北川地震、1933年理縣和茂縣地震、1940年茂縣地震、1941年康定地震、1949年康定地震、1952年康定和汶川地震、1958年北川地震、1970年大邑地震和1999年綿竹地震等。
四川省地震局成都基準臺江道崇曾詳細研究了龍門山地震帶地震活動特征,他指出,1960年以來大於等於4.5級的地震有明顯“成組”發生特征,可以把此間(1960~1994)14次地震劃分成7組, 除了第6組為次地震外, 其余各組均成對出現。1995年,有研究表示,該帶強震頻度不高,中等地震相對活躍。強震活動的盛衰變化沒有明顯規律,其主體活動地段為汶川-茂縣壹北川段和天全壹寶興段,二者的強震具有交替發生的特點。
不過汶川縣地震臺的陳曉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研究發現了壹些變化,龍門山地震帶(中南段)中強地震具有明顯的遷移特征。即1900年前的中強地震的遷移規律是由北(北東)往南(南西)遷移;1900年以來的中強地震的遷移規律正好相反,即由南(南西)往北(北東)遷移。
根據美國國家地震調查局(USGS)的測量數據,昨天的大地震震源深度約為10公裏。《財經》雜誌引述研究人員的話指出,且不論美國國家地震調查局的數據是否準確,但此次大地震屬於淺源地震,當無疑義。通常,震源位於地下70公裏之內的,都稱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越淺,地震能量越大。”
本報記者在《四川地震》2007年6月期上查到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監測研究所對當年1~3月的全省地震月報目錄(裏氏震級ML ≥3.0),***有22處,其中2007年2月12日的那次地震震中也為汶川,震級3.2級,深度8公裏。
四川省地礦局攀西地質大隊胡炎認為:X形活動斷裂帶控制著川、滇兩省大多數主要地震的發生, 如“蹺蹺板”兩端之互動。據已發生過的破壞性地震資料看, 壹般情況下, 南東向組發震時, 北西向組在休息,反之亦然。
有關專家告訴新華社記者,在地震學中,壹般發生的震級越高,其破壞力度越大。這次汶川地震7.8級,其震中地區的破壞力度在10度左右,會造成房倒屋塌、地質滑坡和地面裂縫等災害。由於壹般地震不可能壹次釋放所有能量,因此四川周邊地區有可能發生余震。 田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