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為啥就中國飲食裏面有那麽多炒菜?

為啥就中國飲食裏面有那麽多炒菜?

中國現在的菜肴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炒”出來的菜。在上古年間,最重要的是羹,和湯不同,更濃稠,而且都是葷菜,基本就是肉汁。人們最開始學會的是煮,把壹大鍋東西放鍋裏燉熟就行,吃的都是湯湯水水,只不過稠度不壹樣罷了。周天子有名的“八珍”中沒有壹個是炒菜。

炒菜的出現有兩個條件,壹是鍋。最開始是鐵鍋,這得歸功於咱們充滿智慧的祖先,他們發明的鑄鐵技術,盡管比中東要晚幾百年。先秦人們壹直沿用古老的陶鍋,傳熱太慢,只能慢慢煮或者蒸。青銅時代雖然也有青銅炊具,但是材料珍稀價格太貴,壹般人用不起。等到人們發現鐵器的好處,開始制造成農具,後來轉向飲食器具。

盡管有了鐵鍋,但是炒菜的普及還經歷很久。冶鐵工藝直到漢代才成熟,西漢的鹽鐵論中有客店裏販賣韭菜雞蛋的記載。最早的炒菜出自南北朝的《齊民要術》,有壹個非常著名的菜譜——炒雞蛋。“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雖然這裏面用的是銅鍋,但炒的過程很現代老。唐宋中期,炒菜很多叫“熬”,麻油揩過,熬煎。直到清代,炒菜越做越精致,逐漸成為烹飪技藝的主流,而且炒的方法越分越細:生炒、熟炒、大炒、小炒、幹炒、老炒、托炒、溜炒、爆炒等。

另壹個條件是“油”。所謂柴、米、油、鹽、醬、醋、茶,油是僅次於燃料柴火和基本食物米。炒菜尤其是那些脂肪含量低的菜必須得有油脂作為傳熱中介,但在先秦人們吃的主要是動物脂肪,肉食本就稀少,那大部分人肯定連油脂都看不到。植物油的加工大約在東漢末年、三國兩晉時期。開始用於電燈照明,後來發現它很香,食用無毒,便用於炒菜。當時主要是芝麻油、荏子油、大麻子油,芝麻油最好。

國外並不是沒有炒菜,有時候用的是幹煸方法,但是油鍋刺啦刺啦,熱氣疼疼,廚房裏滿是煙火氣息,菜品閃閃油光的場面是中國烹飪的最大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