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學(英語:Tunhuangology)是壹門以敦煌為名字的學術分支,“敦煌學”壹詞是由1925年日本學者石濱純太郎所創。當中包含宗教、文學、語言、藝術、考古、科技、建築,並以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文獻及文物為研究主體。
過去認為“敦煌學”壹詞,是陳寅恪於1930年為《敦煌劫余錄》作序首次使用的。向達在《敦煌學六十年》中說:“敦煌學壹詞,是陳寅恪提出的。他為陳垣先生《敦煌劫余錄》作序時,始創此名。”
姜伯勤在《陳寅恪與敦煌學》壹文說:“1930年,壹位中國學者創立了‘敦煌學’的界說,這位創立者就是義寧陳寅恪。”但是有學者發現,早在1925年,日本學者石濱純太郎就在壹次會議上用過“敦煌學”壹詞。
池田溫指出:“其實,早幾年的1925年8月,石濱純太郎(1888-1968)在大阪懷德堂夏期講演時,已經幾次使用敦煌學壹詞了(石濱純太郎《東洋學漫談》,創元社,1943年7月,56、74頁等)。
可以說,敦煌學壹詞在二十年代就已部分使用了。”王冀青曾指出是1925年12月日本學者石濱純太郎(1888-1968)在大阪自行印刷的壹本題為《敦煌石室的遺書(懷德堂夏期講演)》的小冊子,首先揭示此壹名詞。
擴展資料
歷史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箓在清理洞窟流沙時偶然發現壹小石室,裏面珍藏著數以萬計的經卷、文書。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於1907年首次將藏經洞文物秘密運往西方。後來,各國考古學家如法國的伯希和、俄國的鄂登堡、日本的橘瑞超等聞訊接踵而來。
從王道士的手中取得了大批珍貴文物,捆載而歸,導致大量文物流散海外。1914年鄂登堡還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塊壁畫。羅振玉也曾私藏壹些文物賣給了日本人。
1909年羅振玉發表《敦煌石室書目及其發現之原始》和《莫高窟石室秘錄》,發表於《東方雜誌》6卷11、12期。陳寅恪在為陳垣編《敦煌劫余錄序》中曾說:“壹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究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潮流”。
“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自發現以來……東起日本,西迄英法,諸國學人,各就其治學範圍,先後都有所貢獻”,英文出現“Tunhuangology”名詞。
百度百科-敦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