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宵引》,虞山派代表曲目,曲譜初見於1614年《 松弦館琴譜 》,是明朝以來壹首經典小曲,幾乎每位古琴初學者都彈奏。樂曲描繪月白風清、萬籟俱寂的秋夜情思。
此曲是《四庫全書》所收唯壹的明代琴譜,對琴界有過較多的影響。此曲雖較短小,卻有器樂化的特點,蘊含著籟靜窗虛、懷人不見及尾聲兩鬢秋霜的情境,是壹曲美好夜晚的贊歌
《良宵引》是壹支初學者經常采用的入門琴曲,其曲譜初見於虞山派的《松弦館琴譜》。從題意看,是描寫壹個安靜而美好的夜晚,“曲小而氣度安閑”(《詩夢齋琴譜》), “其中吟、揉、綽、註,起、承、轉、合,井井有條,濃淡合度,意味深長”(《琴學初津》)。它的開頭用了和《烏夜啼》極為相似的泛音曲調,很可能是借用這個現成曲調,將人們引入夜色朦朧的意境。
曲終時,它又變形再現,使首尾遙相呼應。全曲***三段( 也有分為兩段的 ),每段開頭都用基本上相同的曲調。第壹段為“起”,其曲調 第二段前半部分為“承”,將上壹曲調移低八度。
其後半段為“ 轉 ”。在段落結尾前用了許多濃重的“ 操音 ”(雙聲)。第三段為“ 合 ”,再現了和第二段開頭類似的曲調,並引入結束。全曲除了在“轉”的部分有較大的起伏變化外,始終貫串著“氣度安閑”的情趣,和作品的標題“良宵”的意思是很切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