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中國農業現狀及今後發展方向

中國農業現狀及今後發展方向

中國現在農業基本還是不錯的,年糧食產量世界第壹,在灌溉面積、單位面積施肥等指標上還是國際領先的。

中國國情就是人口太多,耕地面積保護首先是個問題,很多地方為了發展經濟把耕地轉為工業用地,這個必須得到遏制。十八億畝這條紅線可能不是很科學,但是這也是國家對於保護農業耕地壹個決心。

中國農業科技還算發達,水利灌溉、化肥農藥和選種育種三個方面基本實力不錯。不過現在隨著化肥和農藥被亂用,不少土地出現肥力下降、土壤板結化。水利系統很多修建於30年前,很多年久失修。很多種子的潛力按照當前技術水平已經到了極限,很難有產量上的突破。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大家對於健康生態農業越發關註,中國今後的農業可能更加向著有機生態方向去走。其次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推廣,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也從機械化到信息化轉變。

壹、 中國農業面臨的問題

首先,從農業的經營模式看

中國目前大多數地方仍然是精耕細作的小農經營模式,尤其是在壹些不發達地區。這是中國上個世紀制定的政策,壹直延用至今。無可否認,這種政策在制定之後很長的壹段時期內,對農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後,這種模式因為其經營的靈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經營走向困難。

市場經濟的特點是物價受價值規律的影響。這就要求農業的經營策略要全局考慮,制定合理的生產結構,並能根據市場的變化而及時改變生產的品種和數量,經得起市場的跌宕起伏。而小農經濟經營模式下經營者往往只註重眼前利益,根據目前市場行情來決定生產什麽,而且產品非常單壹,結構很不合理。這樣可能在短期內收益會比較明顯,但是由於盲目的大量的生產,該產品的市場很快出現飽,價格迅速下降,收獲不到好的收益後經營者們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資金去經營新的目前市場上走俏的產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轉營的怪圈(其實轉營也不壹定就能獲得好的收益,因為農業的生產周期通常比較長,等到轉營後有產品產出是時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場了)。這嚴重影響了本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長期還會影響生產者生產的積極性。今年廣東的出現的荔枝大豐收卻要賤賣、大量的冬瓜滯銷,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原因造成的。

其次,從生產過程看

中國目前大多數農業生產還停留在粗獷的低級階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導致中國農業面臨以下尷尬局面。

首先,農業產品的產量不穩定,經營者靠天吃飯。農產品的產量受天氣、氣候的影響很大,而目前經營者的技術不足以趨利避害從而達到穩產,往往就是風調雨順是年份產量好,收入相對就高,反正不然。上面提到:大年的時候所有的經營者都獲得大豐收,但是供大於求,價格上不去。小年時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經營者辛苦壹年下來,除去大量的化肥、農藥等的投入後,最終能落入經營者口袋中的錢就不多。

其次,生產率低,產品質量差,市場競爭力弱。中國目前很多地方的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還很低,特別是西部壹些地區那就更是如此,生產率自然就難以跟那些農業發達國家的相提並論。生產率低帶來的問題就是難以形成規模效益。還有,由於生產技術粗糙,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使得我們的農產品在質量上也得不到保證,從農產品農藥超標的報道的頻率就可見壹斑。在市場經濟前提下,產品性價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產品占有市場份額的多少。據調查:我國果品中優質果僅占總產量的40%左右,能達到禮品果標準的產品只占總產量的5%左右,大量為中下等果,特別是外觀更差。又據調查:進口蘋果平均到岸價格大約為3.90元/公斤,柑橘為4.00元/公斤,香蕉為1.90元/公斤,與我國同類水果批發價格水平相當,但整體質量明顯要高。價格差不多,質量比不上別人,為求得生存我們的產品必須以更低的價格才能賣出去。其實,目前市場上進口水果的零售價是同類國產水果的2倍甚至更高。

最後,就是農產品的存儲和保鮮的技術問題。這影響了我們的產品市場的開拓,銷量難上新突破。

最後,從營銷策略看

傳統的農業生產者往往只顧大量盲目的生產,而不參與生產完成後的銷售問題,造成產銷脫節。這樣生產者就不能及時的掌握市場的信息,根據市場細微的變化來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有時候產品的滯銷不是因為供求失衡的原因,而是營銷策略的問題。

傳統的經營者忽略的還有品牌形象是樹立。壹個好的品牌形象就是壹分巨大的無形資產,是銷售量的壹個好的保證。然而農產品市場上還難找到很受消費者青睞在消費者心目中有壹定地位的本地農產品品牌,即使有,很有可能又出現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沒有把好質量關,從而導致品牌形象的下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情況。

還有壹個問題就是中國農產品市場上交易多數都是初級產品,沒有註重產品的價值的進壹步挖掘——缺少對產品的深加工。對產品的深加工不僅可以提升產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加可增加產品的多樣性、拓寬市場、提高市場的競爭力和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