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琵琶曲《十面埋伏》講述了什麽故事?

琵琶曲《十面埋伏》講述了什麽故事?

《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是壹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描寫了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十面埋伏》的創作年代尚無定論,資料可追溯至唐代白居易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此曲在明代嘉靖、萬歷前後流行壹時,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愛。壹代霸王項羽血灑烏江,公元前202年,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於垓下基本完成了對10萬楚軍的合圍。

劉邦任命韓信為聯軍統帥,指揮大軍作戰。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外圍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自北封閉通路,韓信親率自軍主力30萬於劉邦本部軍20萬合成壹股,向困守垓下的10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當時的情況是,楚軍處於絕對劣勢,西楚國位於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10萬楚軍成為絕對的孤軍。楚軍缺糧已經幾個月,士兵饑餓,軍隊根本沒有半點補給。

而且,項羽孤軍10萬,連續久戰疲憊,決戰之時已是農歷十二月的大冬天,楚軍剛從廣武前線上撤下來,未經補給,多著夏秋裝,寒冷饑餓,士氣潰散。並且漢軍分五路有秩序推進,先占楚地,再行合圍,步步為營,包圍圈完善,楚軍難以發動突然性的反攻。就算突圍出去,楚軍離江東家鄉距離遙遠,很難在漢軍的追擊下及時回到己方領土。

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韓信30萬主力於劉邦本部軍合兵壹股,向盤踞於垓下困守的10萬楚軍發起了最後的進攻。經過半日廝殺,項羽沒能突破漢軍陣線,韓信始終不斷地向後退卻,始終沒有出現在項羽面前。而項羽過於猛烈的沖鋒,卻明顯拉開了軍隊前後的距離。楚軍隊形越來越散,越拉越長,已經漸漸失去了緊密的隊形和互相之間的配合。

戰至下午,漢軍中軍壹退再退,左右兩軍迂回急進,終於完成了前後夾擊之勢。漢軍左右軍隨之投入了對楚軍後方側翼的進攻,以緊密的陣形兩面壓來,迅速合圍了落在後面的楚軍步兵。

楚軍將士殊死抵抗,兩軍官兵絞鬥在壹起,立刻陷入交戰狀態,楚軍步兵、騎兵被壹分兩半,攻勢隨之被牽制。項羽不得已,只好率殘存騎兵回師救援步兵。當得知左右軍完成迂回並發動了對楚軍後方步兵的進攻之時,韓信隨即組織反擊,並將劉邦主力以及所剩的全部中軍投入反沖擊。

漢軍向項羽和楚軍前鋒騎兵反撲而來,數十萬漢軍將楚軍前後夾擊。項羽見勢不妙,立刻率全軍向反方向突圍,沖開漢左右軍的包圍,退回營中。

此戰,楚軍陣亡40000余人,被俘20000多人,被打散的20000多人,僅剩不到20000傷兵,隨項羽退回陣中。

隨後,韓信率領全軍收攏此前被楚軍沖散的部隊,全數壓上,徹底包圍了楚軍大營。此間還殲滅了被打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