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功不抵過,3次為相的平原君做了哪2件錯事?

功不抵過,3次為相的平原君做了哪2件錯事?

戰國有四大公子。

他們分別是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

此四人都是以?賢?著稱,並且以養門客為比拼的標準,也就是說誰的門客多,誰的賢明就會比其他人更高壹樣,但是四大公子只是表明了他們的身份,但並不是說他們的賢能達到了君子的標準,所以他們的結局也並不壹定就很好。

春申君被小人殺死,孟嘗君被齊國拋棄,信陵君被魏王質疑,相比較這三人的坎坷,似乎平原君的壹生和結局要稍微好壹點。

說起平原君,不少人會覺得平原君是真君子,但其實人的壹生不能用同壹個詞語形容,年輕時的平原君可以說是真君子,但是平原君的中老年時期,卻無法擔當這個詞語了。

以賢德聞名的平原君做了這兩件事,讓趙國喪失了與秦國爭霸的實力。

功不抵過,3次為相的平原君做了2件錯事,從此趙國的命已日薄西山。

平原君的義和俠。

趙奢對於趙國來說是難得的大才,閼與之戰中,趙奢漂亮地打敗了強大的秦國,趙奢因此被封為馬服君,這也是馬氏的先祖,馬姓也是從趙奢始,但這樣的壹位大才壹開始只是田部吏,那麽發現他的是誰呢,是平原君。

趙奢收稅收到了平原君的家裏,但是他的家臣不願意交稅,趙奢就殺了平原君家裏8個人,去找趙奢麻煩的平原君被趙奢說的心服口服,平原君覺得趙奢是個大才,就舉薦給了趙王,發現人才不自己用,平原君在這點上要遠遠比那三位公子做得好。

我們接著說平原君的另外壹件事情,那就是關於解救魏齊的故事,熟悉戰國歷史的人都知道秦國丞相範雎就是差點被魏齊給打死,範雎做了秦國丞相之後,滿腦子都是要報仇,於是乎,在秦王的壓迫下,魏齊被魏國拋棄了,逃到了平原君那裏避難。

得知魏齊前來投靠,平原君二話不說,就把魏齊給收下了,但是秦王和範雎哪裏肯善罷甘休,於是就把平原君請去了秦國,想用平原君的自由來換取魏齊的人頭,但是平原君還是拒絕交出魏齊,秦王就把平原君壹直困在秦國,直到魏齊死後,平原君才得以重獲自由。

平原君的第壹件錯事:用城池換齊國大將田單抗燕。

田單原本只是齊國的壹個最低級的官吏,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對於田單來說也是如此,田單的成名離不開五國伐齊和燕國樂毅連下齊國70余城,田單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以即墨為據點,逐步收復了被燕國占領的70余城,從此名聲大震。

趙惠文王死後,趙孝成王繼位,此時的平原君是趙國的丞相,但是新君即位總會有諸侯國想撈點便宜,燕國也不例外,就在此時出兵伐趙,於是乎平原居就為趙王建議,用城池換來齊國的田單,讓田單帶趙兵去打燕國,這壹提議被趙王采納。

於是乎,趙王割了濟東三城以及周邊的城邑57座給齊國換來了田單,但是這件事讓趙奢很憤慨,於是找到平原君理論,質問是不是趙國沒人會帶兵打仗了,質問其為什麽不舉薦自己為將。

平原君支支吾吾,無法駁倒趙奢,就只能用事實的結果來否定趙奢的建議:將軍釋之矣,仆已言之仆主矣,仆主幸已聽仆言,將軍無言矣(出自《戰國策?趙策》),也就說,趙將軍,妳別說了,反正趙王都采納我的意見了,妳再說也沒用,從此之後趙奢在趙國幾乎就沒露面過了。

平原君的第二件錯事:建議趙王接受韓國送來的上黨,引發長平之戰。

戰國末期,秦趙的長平之戰是壹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此戰之後,戰國七雄再無人可以和秦國抗衡,秦國統壹華夏,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長平之戰爆發的原因,說起來很稀松平常,就是韓國的上黨郡守不住了,就想著送給秦國,但是出了壹個意外,韓王許地與秦後,韓國上黨郡的郡守馮亭又把地獻給了趙國,而趙國竟然接受了,於是秦國舉兵進攻趙國,長平之戰由此爆發。

這件事和平原君什麽關系呢,其實關系很大,趙孝成王就是聽了平原君的話語才接受上黨郡的,《戰國策?趙策》記載:用兵逾年,未見壹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趙勝往受地。

這句話是趙王召見趙勝和趙禹的時候,此二人的回答,意思也就是打仗還不到土地,現在有人送,不要白不要,看到德高望重的平原君都這樣說了,那麽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又怎麽會拒絕那麽大的餡餅呢。

平原君的這兩件錯事起到了什麽影響?

平原君的第壹件錯事,放棄本國的名將不用,用城池換別國的將軍,這是壹招讓常人無法理解的招式,這直接導致了趙國的名將趙奢再無仗可打,直接傷害了本國有才之士的心。

當趙奢義憤填膺,找到平原君理論的時候,平原君難道沒有意識到這是壹個錯誤的決定嗎,其實不盡然,他只是害怕這些有才之士會損害他們趙氏貴族的利益而已。

平原君的第二件錯事,直接導致了長平之戰中趙國被坑殺和戰死幾十萬趙兵,明明韓國的上黨郡是壹個不能接手的燙手山芋,明眼人都能看出,平原君縱橫戰國半個世紀,他會看不出嗎?

趙王在詢問平原君是否接收上黨之前,還詢問了平陽君趙豹,趙豹都明確表示了上黨不能接,這個趙豹從哪點論都比不上平原君,他都能看出,平原君勢必也能,只是他看出了趙王的心思,不願意惹趙王不高興罷了。

飛魚說:

以賢德聞名的平原君做了這兩件事,讓趙國喪失了與秦國爭霸的實力,功不抵過,3次為相的平原君做了2件錯事,從此趙國的命已日薄西山。

司馬遷曾評價平原君: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之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平原君賢為戰國四公子,中晚年的時候,可以說利令智昏是對他最恰當的評價,他在趙國政壇混跡幾近半個世紀,功勞不可被磨滅,但是四十萬余人的性命,雖不是平原君直接害死的,也和平原君的建議脫不開關系,畢竟太史公都這樣評價了。

戰國末期的趙國,其實上層建築已經垮掉了,趙國朝政完全被姓趙的人把持著,外人參與不進國家的管理,自然看不清壹件事情的厲害,趙國的貴族又只顧自己的利益,趙國在他們的統治下,滅亡也是早晚的事。

有人說,平原君在秦國圍攻邯鄲時,還三金家財支持趙國打仗了呢,這總是壹件義舉吧,但假如邯鄲真被滅了,那麽平原君還能勝什麽呢,對於平原君而言,功歸功,過歸過,不帶感情色彩的看待壹個人,才能真正的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