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先生簡介:饒宗頤(1917年-2018年),生於廣東潮安(今潮州市湘橋區),祖籍廣東梅縣銅琶村,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鬥和書畫大師。
他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文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中國學術界曾先後將其與錢鐘書、季羨林並列,稱之為“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藝術系偉倫講座教授以及中國文化研究所顧問,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校名譽教授,汕頭大學校董會名譽董事。
他曾獲多項獎譽、榮譽博士及名譽教授銜,包括法蘭西學院儒林漢學特賞、法蘭西學院外籍院士、巴黎亞洲學會榮譽會員、法國索邦高等研究院首位華人榮譽人文科學博士、中國國家文物局及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別貢獻獎、香港政府大紫荊勛章,以及香港藝術發展局終身成就獎等。
人物評價
1、長年在外講學,使得饒宗頤“名聲在外”,榮譽等身,1962年就獲得了有漢學界諾獎之稱的法蘭西學院漢學“儒蓮獎”。但似乎國內知道他的人越來越少,當然他也從來不在乎。有人當面稱頌他是“大師”,饒宗頤笑言:“大師?我是大豬吧(潮汕話裏,‘大師’與‘大豬’諧音)。現在‘大師’高帽滿天飛,太多了。其實大師原來是稱呼和尚的,我可不敢當。”
2、饒宗頤的談話,昭示了這位飽學之士對“國本”始終懷有壹顆敬畏之心。他在1959年出版的甲骨文著作《殷代貞蔔人物通考》中提出考史與研經合為壹轍的主張,認為“史”是事實的原本,“經”是事實中提煉出來的思想;由“史”到“經”就是由實踐上升為理論的過程。
中國古人既研史、更讀經,是因為經是史的理論總結,具有普遍性,因而更有指導意義。中國文化的主體是經學,所以他對我們民族的古經史深懷難以表達的敬意,研究國學不能褻瀆“國本”,要愛惜、敬重“古義”,順著中國文化的經絡本義闡發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