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驗主義
超驗主義是誕生於美國三、四十年代的壹股浪漫主義思潮。其創始人是思想家、散文家及詩人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他的思想集中體現了超驗主義的核心觀點。
超驗主義的核心觀點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強調直覺的重要性,其認為人類世界的壹切都是宇宙的壹個縮影。"世界將其自身縮小成為壹滴露水"(愛默生語),其隨著實踐哲學誕生而淡化。
超驗主義者強調萬物本質上的統壹,萬物皆受"超靈"制約,而人類靈魂與"超靈"壹致。這種對人之神聖的肯定使超驗主義者蔑視外部的權威與傳統,依賴自己的直接經驗。"相信妳自己"這句愛默生的名言,成為超驗主義者座右銘。
這種超驗主義觀點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有助於打破加爾文教的"人性惡"、"命定論"等教條的束縛,為熱情奔放,抒發個性的浪漫主義文學奠定了思想基礎
超驗主義並不是壹個完整而嚴密的哲學體系,而是壹個由相近或相同的思想觀點構成的集合體。迄今為止,國內學者對超驗主義所做的概括大多為其外在特點或某個方面的內在特點,比如對“超靈”的信奉,對自立與民主精神的弘揚,以及實現美國文化獨立的重要意義。
2、迷惘的壹代
迷惘的壹代,又稱迷失的壹代,是美國文學評論家格特魯德·斯坦因提出的第壹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的美國壹類作家的總稱。他們***同表現出的是對美國社會發展的壹種失望和不滿。
他們之所以迷惘,是因為這壹代人的傳統價值觀念完全不再適合戰後的世界,可是他們又找不到新的生活準則。他們認為,只有現實才是真理,可現實是殘酷的。於是他們只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感官行事,竭力反叛以前的理想和價值觀,用叛逆思想和行為來表達他們對現實的不滿。
3、自由詩
自由詩是沒有規則的音節、韻律及其他正規設計的詩。它追求“有機形式”,依靠言語的自然節奏。這種言語對詩的主題和感情來說是“自然”的。自由詩並非什麽現代發明,但它隨著現代主義的到來而占據顯著重要的地位,並且構成了對19世紀詩歌固定形式的反叛。
自由詩沒有任何外在的形式可以利用,同以前的詩相比,可能是最難寫好。艾略特(T·S·Eliot)1917年在《對自由詩的看法》中指出,“對於要好好幹壹件事的人來說沒有什麽詩是自由的”。
壹般認為,美國19世紀詩人惠特曼是自由詩的創始者,代表作《草葉集》。
五四前後,自由詩開始在我國流行,如郭沫若《女神》、胡適、劉半農、徐誌摩“新月派”
4、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形成並繁盛於17世紀的法國,從古希臘羅馬文學裏面吸取藝術形式和題材,主張擁護中央集權,尊重王權,歌頌賢明君主;崇尚理性,克制個人情欲,有嚴格的藝術規範和標準。代表性人物及作品有高乃衣《熙德》、拉辛《安德洛馬克》等。
5、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在西方美術史上,印象主義壹詞有兩層含義:壹指產生於法國的印象主義流派; 另壹指包括技法革新在內的印象主義美術思潮及其廣泛的影響,後者具有世界性意義。[1]
印象主義,也稱印象派,又稱為“外光派”,是西方繪畫史中的重要藝術流派,產生於19世紀60年代的法國。1874年莫奈創作的題為《印象·日出》的油畫,遭到學院派的攻擊,評論家們戲稱這些畫家們是“印象派”,印象派由此而得名。
百度百科-超驗主義
百度百科-迷惘的壹代
百度百科-自由詩
百度百科-古典主義
百度百科-印象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