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是愛爾蘭著名的詩人、劇作家和神秘主義者,也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艾比劇院(Abbey Theatre)的創建者之壹.
出生於都柏林壹個畫師家庭。他的創作可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好作品,而且內容和風格都有不同的特點。19世紀90年代,他受當時的詩人和畫家的影響,傾向浪漫主義。1891年他與壹些詩人組織了“詩人俱樂部”,主張詩的語言要有夢境的朦朧、含蓄和超俗。他厭惡商業文明所造成的不協調的生活,希望遠離現代世界。因此,這壹時期的作品表現出脫離現實的唯美主義傾向,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富於音樂美。這方面他深受斯賓塞、雪萊的影響,後來又接受了布萊克以幻景表達詩思的藝術手法,因而他被認為屬於“先拉斐爾派”風格。著名的作品有詩劇《心願之鄉》(1894),詩歌《十字路口》(1889),抒情詩《茵尼斯弗利島》(1890)、《白鳥》(象征靈魂)《世界的玫瑰》(象征愛情)等。
90年代以後,愛爾蘭在新芬黨領導下開展了要求民族自治的運動。葉芝支持這壹運動,並和劇作家格雷戈裏夫人、約翰.辛格壹同創辦“阿貝戲院”。葉芝根據愛爾蘭民間豐富多彩的神話、民歌,創作了壹些反映愛爾蘭農民生活的戲劇。他這個時期的作品充分表現了愛爾蘭民族特有的熱情和想象。由於接近現實生活,他的詩風從早期的虛幻朦朧走向堅實明朗。詩劇《胡裏痕的凱瑟琳》(1902)采用愛爾蘭神話中關於女王凱瑟琳的傳說,表達了愛爾蘭要求獨立的願望。《1916年的復活節》(1921)為紀念工人起義而作,歌頌烈士們為民族獨立的事業所作的英勇犧牲,“產生了壯麗的美”。其他作品還有《誰與弗格斯同去》、《夢見仙境的人》、《秘密的玫瑰》、《雲霄中的群仙》、《流浪者安格斯之歌》等。
後期是葉芝創作的成熟階段。由於接近人民的生活,吸取了創作素材和人民的語言;而對玄學派詩歌的研究,又增添了詩作中的哲理性;他特殊的想象力使他又繼續發展了象征主義。這個時期葉芝的作品具有現實主義、象征主義、哲理詩三種因素,特別是抒情詩,以洗練的口語和含義豐富的象征手法,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成就,突出的詩作有《鐘樓》(1928)、《盤旋的樓梯》(1929)以及《駛向拜占廷》、《拜占廷》、《麗達及天鵝》等。
在對待政治和文化的態度上,葉芝屬於貴族主義者。他認為貴族階級擁有財富,深明禮義,只能在他們之中產生偉大的統治者和廉潔的政府,只有他們才能保護藝術,使藝術家有暇來創造藝術。同時,他又受到東方神秘教義的影響。在哲學和歷史觀上,他認為人類的歷史和個人的壹生都象壹架盤旋而上的樓梯,壹切都在重復中提高和前進;他把善惡、生死、美醜、憂樂、靈肉都看成矛盾的統壹。這壹思想在他後期的作品中都有明顯的表現。
葉芝於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