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作為戲劇家、詩人、自然科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歌德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
歌德作為戲劇、詩歌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也是世界文學領域最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之壹。
歌德壹生跨兩個世紀,正當歐洲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趨崩潰,革命力量的不斷高漲,促使歌德不斷接受先進思潮的影響。從而加深自己對於社會的認識,創作出當代最優秀的文藝作品。
歌德的綽號為浪遊者在法蘭克。歌德壹生著述頗豐,而他涉獵的社會生活層面可以說無所不包,並且聲名斐然。他出生在18世紀中期(1749),去世時也已接近於19世紀中期(1831),他活了83歲。
35歲之前,他沈醉於自己的內心世界,寫下了比如《葛茲·馮·伯利欣根》、《普羅米修斯》、《少年維特之煩惱》等戲劇、詩歌、小說等,淋漓盡致地刻畫著情感世界。
35歲之後,歌德的人文世界,詩歌、哲學想法、小說等,有著巨大的成就。
歌德的人生非常豐富,他27歲,1776年就成為魏瑪公國的樞密大臣參贊,後成為政治上極有實權的樞密顧問,是魏瑪公國的高級長官。他頗受公國大公卡爾·奧古斯特的重視,與拿破侖會面,與貝多芬交往。
歌德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長青”。他的生命之樹從自己的內心沖決、壯懷激烈到淡定的狀態。他見證法國與德國戰爭,不要兒子去抗法,看到戰爭背後對人性的摧殘,但是他的做法招致很多的不滿。
總結
歌德的壹生就是這樣的,,與權貴交往,與貝多芬的友誼,他對外部世界是接受、感知的,無條件獻身給自然,接納外部世界所發生的,並純粹地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