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和助聽器的區別是什麽?
人工耳蝸是三類醫療器械,分為外部處理器和植入體兩部分,植入體需要手術植入。大概的工作原理是外部處理器接受聲音後處理,發射信號到植入體,植入體通過電流直接刺激聽神經。”電“刺激,是聽到聲音的途徑。人工耳蝸是人類 歷史 上第壹個完全替代壹個器官的”人工器官“。人工耳蝸是“人工耳”,替代耳朵。
助聽器是壹個放大器,不過因為聽力損失不是線性的,所以目前更多用的是數字式助聽器,不是簡單放大,而是有的頻率損失嚴重就放大多壹些,有的頻率損失小就小壹點。這樣助聽器就可以有效補償聽力。還是對聲音進行放大處理,通過鼓膜、聽骨鏈、耳蝸、聽神經到達大腦,算是耳朵的“增強設備”,外掛。目前壹般認為90分貝以下,助聽器可以有效助聽。90分貝以上,助聽器補償效果有限,通常建議做人工耳蝸。不過,什麽情況下配助聽器,什麽情況下做耳蝸還是依據患者本人的實際情況而定。本身人工耳蝸和助聽器的有效範圍也不是非常明確。比如70分貝以下,肯定助聽器;90分貝以上,壹般是耳蝸;但70-90,屬於助聽器也有效果,在國外壹些聽力醫療發達地區也可以植入耳蝸,兩種選擇都行。在這裏介紹兩個模式:
1
、壹只耳朵耳蝸、壹只耳朵助聽器:這是現在最常見的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用戶的選擇。雙模肯定效果要好。再來說壹下雙模式(bi-modal)。壹側植入人工耳蝸壹側佩戴助聽器,被稱作雙模式。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利用非植入耳的殘余聽力,主要是低頻信息,來輔助植入耳的聲音感知。壹般在進行單側植入時通常選擇較差的壹只耳朵也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充分利用非植入耳的殘余聽力。從臨床表現來看,保存並利用殘余聽力有可能提升植入者的言語感知能力,比如漢語聲調的識別能力,噪聲環境下的言語識別率等。我們的大腦有非常強的學習和整合能力,它可以充分利用所有接收到的信息,來進行識別。因此,如何能夠為大腦提供更多的有效的信息,是我們需要考慮和研究的。雙模式就是這樣壹種嘗試,在耳蝸提供電刺激的同時,再利用助聽器提供低頻信號的聲刺激,有的植入者的感知系統就可以提取和利用這些信息,實現更好的感知效果。比如,有的植入者會明顯感覺到,單獨戴助聽器什麽都聽不清,但是同時佩戴耳蝸與助聽器,會比單獨佩戴耳蝸要聽得更加清楚。
2
、同壹只耳朵既有助聽器又有耳蝸,另壹只耳朵用助聽器:這個叫“聲電聯合”。在人工耳蝸手術中,采用微創手法,保留殘余聽力,這樣同壹只耳朵高頻用耳蝸、低頻用助聽器,根據幾位國內領軍級專家的講座內容,效果很好。
此外還有耳蝸雙側植入、助聽器雙側佩戴等等方式。
人工耳蝸是壹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壹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人工耳蝸手術也是壹種手術,壹般做耳蝸的聽力在極重度,雖然耳蝸植入手術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年齡限制,但是如果患者年齡偏大,錯過了語言發育,就不建議做,壹般幾歲到十幾歲小孩做的多。助聽器是壹個小型擴音器,把原本聽不到的聲音加以擴大,再利用聽障者的殘余聽力,使聲音能送到大腦聽覺中樞,而感覺到聲音。常見外形分為:耳背式、開放式,標準耳內式、定制耳內式兩者區別在於價格,助聽器幾千到上萬就可以,電子耳蝸十幾萬到三十萬,且後期維護費用壹年幾千。區別還在於耳蝸需要手術植入,有壹定的風險。助聽器只要配好了就可以戴,中青年和老年人有聽損的建議佩戴助聽器,科學驗配,日常佩戴,不用手術安全無風險。
耳蝸和助聽器的區別是:
人工耳蝸是壹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壹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人工耳蝸手術也是壹種手術,壹般做耳蝸的聽力在極重度,雖然耳蝸植入手術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年齡限制,但是如果患者年齡偏大,錯過了語言發育,就不建議做,壹般幾歲到十幾歲小孩做的多。助聽器是壹個小型擴音器,把原本聽不到的聲音加以擴大,再利用聽障者的殘余聽力,使聲音能送到大腦聽覺中樞,而感覺到聲音。區別還在於耳蝸需要手術植入,有壹定的風險。助聽器只要配好了就可以戴,中青年和老年人有聽損的建議佩戴助聽器,科學驗配,日常佩戴,不用手術安全無風險。
助聽器和耳蝸都可以稱為助聽器設備,價錢方面助聽器便宜壹點,耳蝸貴,助聽器可以直接佩戴,耳蝸需要動手術植入。助聽器是壹種放大器,可以將外界信號充分放大後,傳入聽力障礙者的耳道內,通過中耳,再傳入內耳聽覺感受器,從而使聽力障礙者能夠聽到這種“放大”了的聲音。人工耳蝸的工作原理不是放大聲音,而是位於耳蝸內、功能尚完好的聽神經施加脈沖電刺激,使患者重拾聲音
人工耳蝸壹般適用於雙耳重度或極重度蝸性聽力損失。對於語前聾患者最佳植入年齡為12個月至3歲,因為兒童若因先天性耳聾聽不到任何聲音,就會影響學說話的能力,容易從壹個聾人變為壹個”聾啞人“。如果在3歲之前植入人工耳蝸,並輔助適當的語言訓練,大部分聾兒基本能和正常人壹樣生活。
助聽器的適用人群較廣,如聽力受損的老年人、聾啞人群、雙側或單側耳聾人群等。通過配戴助聽器,能夠更好地保護人的殘余聽力。尤其是雙耳都有耳聾癥狀的人,通過雙耳選配助聽器,助聽器清楚飽滿自然的音質,能夠避免聽力剝奪,防止壹側言語分辨率下降和聽力衰退;其次,雙耳選配更容易定位聲音,有利於抑制耳鳴,縮短助聽器適應期。
對於有聽力損失的人來講,他們可能可以有兩種選擇,佩戴助聽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蝸。助聽器與人工耳蝸有什麽不同,分別適合怎樣的人群。助聽器與人工耳蝸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在於,兩者都可以稱作助聽設備,都是通過特殊的電子線路,將外界的聲音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再轉化為人體可接受的聲音信號。不同之處在於,助聽器是壹種放大器,可以將外界信號充分放大後,傳入聽力障礙者的耳道內,通過中耳,再傳入內耳聽覺感受器,從而使聽力障礙者能夠聽到這種“放大”了的聲音。人工耳蝸的工作原理不是放大聲音,而是位於耳蝸內、功能尚完好的聽神經施加脈沖電刺激,使患者重拾聲音。
助聽器適合於輕度至重度聽力損失的患者。但由於助聽器的種類、品質的不同,對聲音信號的放大效果也不同,即對聲音信號的“保真性”不同。聽力障礙者聽起來的感受會有差別。人工耳蝸適合於極重度的聽力障礙者,即應用助聽器不能起到任何幫助的人。且助聽器的類型有很多,耳背機、耳內機、耳道機、隱形助聽器,多種類型可選。人工耳蝸是壹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壹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提高及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近二十多年來,隨著高 科技 的發展,人工耳蝸進展很快,已經從實驗研究進入臨床應用。現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人工耳蝸是目前運用最成功的生物醫學工程裝置。人工耳蝸植入需要很嚴格的術前評估,有絕對禁忌癥和相對禁忌癥,所以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人工耳蝸植入的。且需要到正規的醫院進行手術。 論是配戴助聽器還是植入人工耳蝸,都要經過壹定時間的適應期。尤其是人工耳蝸,與健全人體耳蝸結構的精細度相差很大,所以感受到的聲音與自然的聲音會有壹些差異。要經過很長時間,語後聾者要經過幾個月的康復訓練,而語前聾者(小兒)則要經過2-3年的語言康復,才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 目前壹個人工耳蝸的設備加手術費約需20萬元左右,壹個助聽器價格則為上千到上萬元不等。
耳蝸:是通過手術植入到耳朵裏,適合極重度聽損的患者,手術費用比較高
助聽器:只要出現聽力損失在助聽器驗配範圍內可以驗配助聽器,費用由低到高不等,可以去門店試聽體驗後再決定購買。
壹個是原裝的,壹個是後配的外置的~
助聽器和耳蝸都可以稱為助聽器設備,價錢方面助聽器便宜壹點,耳蝸貴,助聽器可以直接佩戴,耳蝸需要動手術植入。助聽器是壹種放大器,可以將外界信號充分放大後,傳入聽力障礙者的耳道內,通過中耳,再傳入內耳聽覺感受器,從而使聽力障礙者能夠聽到這種“放大”了的聲音。人工耳蝸的工作原理不是放大聲音,而是位於耳蝸內、功能尚完好的聽神經施加脈沖電刺激,使患者重拾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