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理想是出洋求學,為困境中的祖國找尋壹條走向民主自由的道路。1935年儲安平赴英倫留學,師從著名思想家拉斯基。抗戰壹起,他自英國取道回國,曾在湘西藍田師範學院授課。到了1946年,他在上海創辦《觀察》周刊,在發刊詞中寫道:我們不畏可能的挫折、恐懼甚至失敗,辦這樣壹個刊物,不僅因為我們具有理想,具有熱忱,亦因我們深感在今日這樣壹個國事殆危、士氣敗壞的時代,急切需要有公正、沈毅、嚴肅的言論。
他提出四點精神:客觀、理性、公平、自由。堅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大腦去想、用自己的筆桿去寫。《觀察》周刊堅持主見、客觀報道、抨擊時政,銷量達到過十萬份,這在金融大崩潰的年代簡直算得上奇跡。
解放後的儲安平也曾“風光”過壹陣子,那是在1957年。在那次民主人士座談會上,身為九三學社宣傳部長、《光明日報》總編輯的儲安平語出驚人:“我認為黨領導這個國家並不等於這個國家即為黨所有;大家擁護黨,但並沒忘了自己也還是國家的主人。”結果,風光以後就是跌入谷底。很難說他在講出那番言論時對自己的命運就沒有壹點認識。然而儲安平還是說了,義無反顧地說了。
1966年後,儲安平便似乎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至今也沒回來。甚至老奸巨滑的康生都皺眉問道:“儲安平,大右派,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怎麽回事?”
我們寧願相信他做了“飄然壹杖天南行”的高僧,或許可以借用李敖的壹句詩:當百花雕謝的日子,我將歸來開放!
每壹個大時代都有為國家命運上下求索的人,他們采取不同的方式、走上不同的道路,都為國家做出了貢獻,都在歷史的坐標上擁有了自己的位置。
儲安平,男,江蘇宜興人,生於1909年。1928年入光華大學政治系,1932年畢業。1935年留學英國,入倫敦大學經濟學院政治系,師從費邊社員拉斯基教授。在英國期間,擔任《中央日報》駐歐洲記者,無固定薪水,只領稿酬。
1938年歸國,到《中央日報》任主筆兼國際版編輯,其後到中央政治學校研究院任研究員。1941年,到湘西“國立蘭田師範學院”教英國史和世界政治概論。1945,抗戰勝利,隨學校內遷到重慶,自11月始主編《客觀》周刊。1946年,任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同年9月1日出版《觀察》。《觀察》社文章多以精英知識分子放言論事,以犀利的筆鋒,對政治、軍事、經濟的焦點問題作了盡可能客觀的報道和評論,時局艱危亦不避讓,自許“實亦因為今日國家這僅有的壹點正氣,卻寄托在我們肩上,雖然刀槍環繞,亦不能不冒為之”。1948年12月24日,《觀察》被國民黨查封。
1949年11月,《觀察》正式復刊,依舊由他主編。1950年5月16日,《觀察》終刊。儲安平隨後任《新華書店》總店副總經理。1952年,改任中央出版總署發行局副局長。1957年4 月1日,出任《光明日報》總編輯。1957年6月1日,在統戰部召開的整風座談會上發表《向毛主席、周總理提些意見》的發言,即“黨天下”,從此成為大右派。
1966年10月,儲安平失蹤。
到1980年5月8日最後壹批右派摘帽,約53萬余頂右派帽子幾乎全部壹風吹去。但最終“只摘帽子,維持右派原案,不予改正”約100人,其中“大右派”5人,“普通右派”90多名。
5名“大右派”分別是:章伯鈞、羅隆基、彭文應、儲安平、陳仁炳。